2月6日,南宁市青少年友好交流代表团一行26人跨越山海,前往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海滨城市班达伯格,开启为期7天的“文化互鉴·青春同行”主题研学活动。该活动由南宁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主办,将组织两地青少年将通过非遗体验、联合展演、慈善义卖等系列活动共庆中国春节,并以青春视角续写国际友城交往新篇章,为中澳人文交流注入蓬勃活力。
文化交融:春节符号传递东方温情
去年联合国大会将中国春节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春节从中国的节日变成了世界性的节日。甲辰龙年春节,是中国春节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中国人过春节都干什么?”“春节也会像圣诞节一样,放长长的假吗?”“壮族也吃饺子吗?”对于大洋彼岸的小朋友来说,围绕春节展开的中国文化叙事是如此神秘和宏大,让人忍不住要向中国的“土著”朋友一探究竟。来自南宁的小小文化使者们,热情回应澳大利亚小伙伴对于南宁文化、中国文化的热切关注与好奇,用一个个地道的文艺表演,把原汁原味的春节搬到了南半球。在班达伯格文体中心,身着壮族服饰的南宁学生为当地民众献上“跨国春晚”。小提琴演奏的《茉莉花》与迪吉里杜管悠扬的声波交织,壮族民歌与澳洲舞蹈同台碰撞,引得千余名市民驻足喝彩。交流活动上,南宁学生手把手教澳洲伙伴剪窗花、写春联,班达伯格青少年则以海洋主题绘画回赠,一幅幅融合中国龙与澳洲海龟的画卷成为两市友谊的生动象征。
“这是我第一次在夏天过春节,但澳洲朋友对舞龙的热情比阳光更炽热!”南宁民主路小学的张嘉琪同学感慨道。活动期间,代表团还将探访宾得宝汽水工厂,了解食品加工厂智能化管理和现代化运行模式;参观悉尼皇家植物园,学习澳洲开展生态多样性保护经验,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青年对话。
二十七载深耕:友城合作结出丰硕成果
南宁与班达伯格的不解之缘始于1998年。两市在1998年正式缔结友好城市关系以来,在进出口贸易、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园林园艺、人文艺术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亮点频出,硕果累累:南宁市代表团赴班市参加全澳农业博览会,作为中国糖料主产区与澳洲重要甘蔗产地,两市糖业专家开展糖蔗种植、育种等全方位研讨,糖业交流成为双方友谊的开端,“甜蜜事业”成为两市务实合作的生动注脚;班市连续多年携优质商品访邕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高品质朗姆酒、宾得宝汽水成为南宁消费者餐桌上的宠儿;富有中国园林特色的“南宁园”落户班市,班市的象征—海龟雕像在青秀山落成,见证着两市友谊历久弥新……
结好以来,双方互访百余批次,尤其在文化领域打造共庆中国春节等品牌项目,自2008年起,每年南宁市均派出青少年和文艺代表团赴澳开展交流,疫情期间,线上演出也从未间断,为当地春节打下深深的“南宁印记”,成为中澳友好在地方层面的重要实践。
因交流成果显著,两市先后获得全国友协颁发的“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合作奖”和“对华友好城市交流合作奖”以及澳大利亚友协最高奖项“综合项目奖”,体现了中澳两国政府对两市友好关系和交流合作成果的极大认可。
青矜之志:以青春之力浇筑友谊根基
“当我教澳洲同学用壮语说‘新春快乐’时,他们眼中闪耀的好奇光芒让我感受到文化交流的真实力量。”南宁民主路小学学生苏筱雅在研学日志中写道。这种跨越语言的文化共鸣,正是“体验式外交”的价值所在:青少年在共同完成文化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能超越文化差异构建起情感连接,这种经历将影响他们未来看待世界的方式。
澳大利亚悉尼广西同乡会会长韦生贵指出,当前中澳关系企稳向好的背景下,青少年交流发挥着“稳定器”的作用:“当澳洲孩子能熟练包饺子、中国少年能讲述大堡礁生态故事时,两国人民间的理解就拥有了最坚实的根基。”
当位于北半球的邕城在春寒料峭中醒来,南半球的班达伯格已经进入仲夏夜的梦乡。我们隔着浩瀚的大海,分享日与夜,夏与冬不同的风景,用不一样的语言,诉说与子同袍、风雨同舟的温暖故事。夜幕降临,大堡礁海岸边亮起南宁园的点点灯火,与南半球星空交相辉映。这群穿梭在甘蔗田与珊瑚礁之间的青春使者,正在用创新的方式诠释“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的深刻内涵,为构建中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培育着希望的新芽。(中国日报广西记者站 张莉)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