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在一个家庭中,妇女——母亲、祖母、外祖母,可以说是家庭美学的、情感的、道德的核心,是它的首脑。
这话乍听可能有点夸张,但仔细想想却很有道理。
妈妈的所思所想,会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甚至会决定孩子将来如何选择另一半、和谁结婚。
如果孩子和妈妈的关系是健康的、正向的,孩子被好好爱过,就会拥有爱的能力,不会患得患失。
反之,如果孩子从小缺爱,跟妈妈的关系不好,就会被母爱所羁绊,从而向另一半索求补偿。
博主@丽萍分享过自己的故事。
她小时候跟着外婆长大,爸爸妈妈很早就离婚了。
在她的印象里,妈妈只会过年时来看看她,然后就只剩电话里的嘘寒问暖。
丽萍知道妈妈是为了赚钱,才去外地工作,可每次看到其他小孩放学都有妈妈接时,她还是红了眼圈,甚至在日记里写道:
我宁愿妈妈大字不识,只要她能在我身边就行。
因为妈妈长期不在身边,只要别人对她稍微好一点,丽萍就受宠若惊。
也因此,她在感情里毫无安全感,对另一半的情绪价值要求很高,谈了很多次恋爱,都无疾而终。
每段感情,她都会陷入“开心、怀疑、相看两厌”的恶性循环。
只要她打电话时,对方没那么热情,或者她发消息时,对方没秒回,她就会胡思乱想,觉得对方不爱自己了。
丽萍跟心理咨询师聊了后,才发现自己在感情里一直扮演着小女孩形象,想让另一半像妈妈一样无条件爱自己,结果不尽如人意。
孩子跟妈妈的关系,可以分成3种。
一种是安全型,这样的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往往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长大后很少担心被抛弃。
焦虑型则完全不同,他们渴望被爱,又担心失去爱,于是爱耍小性子试探对方。
还有一种是逃避型,这样的人觉得世界上不存在爱,于是不敢踏入亲密关系。
很认可《你的父母不再是你的父母》一书中所写:
在成年后,曾因被拒绝和被忽视而产生的情感,会投射到让人痛苦的、失调的行为和关系模式中。
我们成长过程中留下的痛苦,都不会平白无故消失,而是被隐藏了起来,在亲密关系里被无限放大。
不过,孩子和妈妈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的,成年后的我们,可以去主动改变。
比如我们可以多释放善意,主动分享自己的脆弱之处,或者多跟其他安全依恋模式的人来往,减少原生家庭的影响。
在电影《茉莉花开》中,妈妈与女儿悲剧命运的重复,让人无比唏嘘。
妈妈茉一心想成为大明星,遇到电影公司老板后,对方几句甜言蜜语,她就沦陷了。可听到她怀孕后,对方很快落荒而逃。
无奈之下,茉成为单身母亲。
因为茉从未被好好爱过,所以,她既不懂得如何去爱人,也不知道正常的母女关系是什么样的。
茉把对男人的恨转移到孩子身上,她紧绷、害怕、焦虑,总想控制女儿的一切,结果却把女儿推得越来越远。
看着女儿越长越像自己,茉忍不住感叹:“为什么要像我啊,我的命不好,像我有什么好下场。”
这句话一语成谶,莉在婚姻中同样吃尽苦头。
虽然丈夫对莉照顾有加,莉却一直猜忌丈夫,甚至逼问道:“我怕以后,你要是对我不好了,我该怎么办?”
莉想逃离母亲的影响,结果却活成了母亲的样子,还把这种畸形的感情观,又传给了下一代。
我们常常说要富养孩子,然而真正的富养,既不是给孩子买房买车,也不是送奢侈品,而是给孩子充足且及时的关怀,支持、鼓励孩子成长。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移情”。
孩子会不由自主地把父母的观念、行为、情绪处理方式内化,也会把跟父母的相处模式,转移到另一半身上。
就像《原生家庭》中所写:
有毒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有时候,孩子的亲密关系之所以出问题,根源可能在亲子关系上。亲子关系对了,孩子的世界就对了。
有的父母打着“为你好”的名字,干预孩子的生活,实际是在扼杀孩子的精神力量。
人只有在爱的滋养中,才能得到真正修复与重塑。
爱与自由,便是父母给孩子一生最好的礼物。
如果说孩子的行为是“果”,那父母的情感教育便是“因”。
凡事都要在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这就好比想让一棵树长高,不该揠苗助长,而要从土壤、水分、阳光等要素着手,营造好的环境。
具体该怎么做呢?
第一,教孩子之前,要先学会爱自己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写道:
如果有机会,可以观察一下一个能真正自爱的母亲对孩子会产生什么影响,从而可以确定,再没有比一个能自爱的母亲自己体验爱情、欢乐和幸福方面对孩子产生更积极的影响了。
有委屈感的妈妈,养不出快乐的孩子。
其实孩子内心都很敏锐,能看出妈妈是虚张声势还是真心实意。
只有妈妈自己由内而外充满喜悦,才有心力去爱孩子。
很多妈妈拼尽全力给孩子提供好的条件,却忽略了自己的需求。
殊不知,这不是真正为孩子好,反而会让孩子压力重重。
你是什么样的人,比你对孩子做什么更重要。
第二,给足安全感,看见孩子的感受
“你怎么才考了这么点分数?上课有没有认真听?”
在教育孩子时,很多妈妈习惯性反问指责,美名其曰“对事不对人”。
可要知道,先解决情绪,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不然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看见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有安全感,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唯有接纳、允许一切发生,孩子才愿意跟你掏心掏肺。不然,孩子就会想方设法应付你、敷衍你。
心理学家武志红强调,妈妈是孩子的镜子,孩子的感受需要被妈妈这面镜子照见,然后才存在。
下次当你想指责孩子时,不妨先问一句:“你现在什么感受?”
如此简短的一句话,就可能让孩子打开心扉,缓解情绪。
第三,提高容错率,接受孩子的失败
你平时夸奖孩子的次数多,还是批评孩子的次数多?
大多数妈妈会选择后者。
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我们很容易觉得这是件理所当然的事。
但当孩子表现不好的时候,我们会反复唠叨,想让他们改正。
可站在孩子的角度看,要是妈妈只盯着自己的缺点看,他们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可能因为叛逆而明知故犯,或用错误来引起妈妈的注意。
生活不是考试,偶尔出点差错无关紧要。
孩子的每个“坏行为”背后,都有一个遇到难题、想要得到帮助的“好孩子”。
接受孩子的失败,给他们预留安全空间试错,反而能拉近彼此关系。
《原生母爱》中提到:
妈妈是所有关系的关键所在,妈妈是人的一切最基本的心理资源之源头。
缺爱的孩子,长大后缺乏底气,不断寻找别人的认可,活在别人的评价里。
有爱的孩子,内心充满着力量,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所有孩子的底层需求,无非是被看到、被接纳、被重视、被认可。
每个负责任的妈妈,都会给孩子充足的关爱与陪伴。
这不是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而是赋予他们不断挑战新高度的勇气。
十点读书开视频号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镜,带你重读经典
从唐诗宋词到中外名著,短视频里学知识
欢迎点赞关注
本期推荐:王维
作者 | 林希言,公众号:希言说成长。
主播 | 安东尼,朝鲜冷面下藏着一颗韩国烧烤的心。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