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车时代,汽车产业曾给一些城市贴上鲜明的工业标签,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广州、上海、重庆、长春、武汉,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汽车城。
如今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高,不少城市抓住机遇试图实现弯道超车,一场全新的城市竞赛正在上演。
2024年,深圳凭借293.53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产量,问鼎全国汽车产量第一城。
如果仅以新能源汽车产量来看,《豹变》统计了主要城市近四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变化情况,深圳已经连续两年霸榜。除了深圳,黑马合肥在2024年也以135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越上海、西安,排在深圳之后,位居第二。
数据来源:地方政府工作报告等。豹变/作图
新能源汽车城的竞争格局变化,实际上也是新能源汽车品牌们成绩单的直观体现,2024年比亚迪全年销量427万辆,称霸全球,其产能规划涉及深圳、合肥、西安、长沙、郑州、济南等城市,也带动这些城市的新能源汽车产能提升和产业完善。
此外,理想汽车和问界的持续热卖,也让常州和重庆在榜单上占据一席之地。
2025年,智驾上车带来的新冲击,以及价格战火力不减,品牌们进入淘汰赛,“新能源汽车城”的竞争格局也进入白热化阶段。
绑定比亚迪,
深圳成汽车第一城
1月13日,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办公室副主任唐上兴在公开活动上透露,2024年,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为293.53万辆,问鼎全国汽车产量第一城。这改写了燃油车时代以来的汽车城竞争格局。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4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创新高,达到1288.8万辆,同比增长34.4%。这就相当于,全国每4.4辆新能源汽车中,就有一辆产自于深圳。实际上,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的跃升也就是这两年。2023年,深圳以173万辆的产量,同比增长98%的速度,跃居全国之首。彼时深圳与第二名上海拉出了50万的差距。这一年,同样也是比亚迪的高光时刻。2023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302.44万辆,同比增长62.3%,首次冲破300万的销量大关。这让比亚迪首次冲进全球前十大汽车制造商行列。到了2024年,比亚迪以427.21万辆的销量,位居全球第一。比亚迪的成功也让深圳在汽车城市竞争中拔得头筹。深圳是比亚迪总部所在地。目前,比亚迪在深圳有两家生产工厂,坪山工厂的年产能在35万辆,而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是比亚迪正在崛起的“超级工厂”。目前,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一期满产、二期产能持续爬坡、三期动工建设。根据深汕官微发布,2024年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二期西地块双班生产,整车产量超25万辆,生产车型包括仰望U9、腾势Z9GT和Z9、比亚迪汉2025款。过去四年,新能源汽车城市竞争格局不断变化。2022,产量最高的还是西安,总产量达到101.55万辆,西安也是第一个年产量突破百万的城市;其次是上海,产量为98.86万辆;彼时的深圳排在第三,产量为87.47万辆;柳州和长沙紧随其后,产量分别为66.7万辆和44.7万辆,与现在的排名大相径庭。城市之间的排名和产能的变化,背后大多与比亚迪息息相关。除了深圳,合肥、西安、长沙、郑州、济南等城市的新能源汽车产能也高度依赖比亚迪。2022年西安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277.7%,到了2023年,这一数据又下降到98.38万辆,同比下滑约3.1%。由于西安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度依赖比亚迪,2022年比亚迪一家的产量占西安总产量的97.9%。随着比亚迪在常州、抚州和合肥等地的新工厂建成投产,部分畅销车型的产能被分流,导致西安的产量受到影响。2024年排名第六的长沙,背后也主要是比亚迪。2023年,长沙比亚迪的整车产量占长沙市新能源汽车总产量的88.7%。2024年8月,广汽埃安位于长沙的工厂正式投产,每年预计生产20万辆新能源汽车。广汽的加入,也助推长沙的产量向上走了一个台阶。上海作为国内汽车工业的重要制造中心,拥有上汽集团等大型传统车企,在转型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上海的新能源产能严重依附特斯拉的超级工厂。到2023年,国内新能源品牌飞速崛起,特斯拉也出现了销量增长放缓的情况。2024年特斯拉全球销量首次出现下滑,同比下降1.1%,上海超级工厂交付量也同比下降3%,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上海出现增长动力不足。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特斯拉之外,问界和理想在2024年的热销分别支撑了重庆和常州在新能源战场的竞争。目前,赛力斯的三座工厂全部位于重庆,2024年赛力斯的新能源销量达42.69万辆,同比增长182.84%。同时,长安汽车作为重庆汽车产业的“底盘”,其全新新能源品牌深蓝汽车的S05和L07,以及阿维塔07等新车型市场反应良好,在重庆的整体产量中也占据了重要份额。理想汽车2024年全年交付量突破50万辆,同比增长33%,常州是理想汽车的主要生产基地;此外,比亚迪常州基地2024年产量也达到28.7万辆。
黑马合肥,
怎么走出逆袭之路?
过去四年中从未进入榜单前三的合肥,2024年以生产135万辆新能源汽车的数据,跃升到排行榜第二位。从产量贡献的占比来看,比亚迪是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的最大“功臣”。2024年,比亚迪合肥工厂的产量大幅增加,全年整车产量达到95万辆,约占合肥新能源汽车总产量的70%。比亚迪合肥工厂主要生产王朝系列和海洋系列的混动及新能源车型,如秦PLUS、驱逐舰05、宋Pro、海豹06等,这些车型均为热销的主力车型。目前,比亚迪的合肥超级工厂分为三期,三期建成投产后,年产能将达132万辆,年产值近2000亿元,合肥将成为比亚迪全球最大生产基地。蔚来在合肥的产能也在稳步提升。2024年,蔚来销量达22.2万辆,其主力生产工厂位于合肥。此外,长安汽车、大众等制造商在合肥的新能源汽车产能也在逐步释放,合肥实现了自主品牌、央企造车、新势力造车和地方品牌造车等多条腿走路。合肥与新能源汽车的关系,最早被外界观察到是因为蔚来。2020年4月,合肥国资向陷入现金流危机的蔚来注资70亿元,让蔚来起死回生。提起这段往事,李斌曾公开透露,在蔚来最艰难的时期他曾跑过18个城市进行合作洽谈,最后只有合肥伸出了援手。蔚来缓过劲后,不仅将总部落户合肥,在李斌公开多次的站台吆喝下,已有四五十家公司落地投产合肥。2020年蔚来在安徽生产基地落成后,在一次活动中李斌遇到老乡王传福,并对其介绍了合肥的营商环境,2021年8月,比亚迪在合肥的园区正式破土动工。从签约到开工,仅用了42天。短短10个月后,比亚迪合肥项目第一台整车顺利下线。李斌随后被称为合肥市政府的“最牛招商专员”。到了2023年,安徽省明确将汽车产业定位为“首位产业”,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的核心城市积极响应,致力于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为产业发展提供明确指引的政策。近年来,合肥市招商团队也明确将吸引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链企业作为工作重点。此外,合肥还设立了16只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基金,总规模超600亿元,为相关企业提供稳定的金融支持。除了整车制造,合肥市政府还在积极布局“整车—零部件—后市场”全链条,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一位招商专员表示,“把巢筑好,凤凰自然就飞进来了”,产业配套对于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不仅是吸引企业落户的关键,也是产量提升、降本增效的关键。目前,合肥已集聚500多家汽车核心零部件配套企业,其中包括国轩高科、中创新航、巨一科技等头部配套公司。2025年,合肥市制定的目标是,推动尊界“超级工厂”、大众安徽二期、蔚来三工厂达产满产,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55万辆、汽车总产量185万辆以上,全产业链企业超千家,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
2025年,竞争格局还会有新变化
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中,有城市欢喜,就有城市忧。
不少地方政府为了抓住新能源的机遇弯道超车,做了大量的投入,但是扶持的汽车企业没有发展起来,政府投入的资金也难以退出。
比如,同样将新能源汽车发展作为重点的南宁,投入巨资,吸引哪吒汽车建厂落户,如今随着哪吒汽车陷入现金流危机,停工停产的负面影响,不仅导致品牌未来走向迷雾重重,南宁市政府也面临一定压力。
曾经温州市政府为了扶持威马,提供了各种税收优惠和精准化服务。随着威马汽车破产重组,温州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的规划也一定程度陷入停滞。
过去在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格局尚未明确的阶段,押宝新能源品牌成为不少地方政府发展产业的核心关键,押对了,如深圳、合肥,依靠新能源汽车品牌实现逆袭;押错了,不仅形成包袱,也错失了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对于那些在榜单上的城市来说,也并非高枕无忧。随着国内竞争市场的内卷加剧,新能源品牌的市场销量也在发生变化,这也进一步会影响城市竞争格局的变动。
从今年1月新势力销量榜单的剧烈变动就可见一斑。比如,问界1月的销量为2.1万辆,出现了36.5%的同比下滑。
今年1月,小鹏汽车冲上新势力销量榜单第一,依靠小鹏P7+和MONA M03,交付新车突破3万辆,同比增长268%。这也是小鹏汽车连续3个月交付量超3万辆。M03目前主要在肇庆工厂生产。
近日,比亚迪宣布全系车型搭载高阶智驾,原本高阶智驾的主战场在20万以上的车型,现在被打到了10万元价格带,在这个领域比亚迪掌控完全的定价权,未来或许还将卷死一批新品牌。
不论是对于新能源汽车品牌,还是背后的城市来说,仍然还没有到达高枕无忧的阶段。2025年等待他们的,或将是超越以往任何阶段的竞争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