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董鑫 余晖
2月10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新春第一场国常会,“研究提振消费有关工作”是重要议题。
这几年,提振消费在经济工作中的地位持续提高,202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列出了今年九大重点任务,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资料图
近期,国务院密集部署提振消费工作。
春节之前,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出席扩消费工作推进会,强调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加大力度推动扩消费工作,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春节之后,李强主持召开2025年首次国务院全体会议,强调采取有力举措在做强国内大循环等重点领域实现新突破。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的重中之重,就是提振消费。
如何提振消费?
聚焦此次国常会,有两个关键词。
增收
提振消费,需要多方发力,提升收入则是增强消费根本动力。通俗来说,有钱花是消费的重要前提,要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
这就引出了第一个关键词——增收。
2024年,我国GDP同比增长5.0%,同期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1%。居民收入增速再次“跑赢”GDP增速。
具体来看,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1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1%;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22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1%。
此次国常会提到,“要大力支持居民增收”,包括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
工资性收入是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以北京为例,2024年,全市出台一系列稳就业、促增收举措,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54670元,同比增长5.9%,拉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涨3.7个百分点。
财产性收入则包括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知识产权收入,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具体怎么做?
政知君注意到,中央财办有关负责人在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提到,2025年将通过加大财政对终端消费直接投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等多种方式,推动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包括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完善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加快构建以技能为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制定促进生育政策,以及着力稳住楼市股市等。
消费需求
接下来看第二个关键词——消费需求。
国家层面多次提及“提振消费”,与当下供给强于需求、供需强弱不平衡这一经济形势息息相关。换句话说,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困难挑战是有效需求不足。
针对“消费需求”这个关键词,此次国常会提出,要持续打造消费新产品新场景新热点,并给出了多个细分领域。
除了多次部署的旅游消费、冰雪消费、住房消费、健康消费,以及大宗消费更新升级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此次国常会还提出了发展入境消费、促进“人工智能+消费”等。
入境消费与当前政策密切相关。
2023年11月以来,随着我国过境免签政策不断调整优化,入境旅游人数增多,入境游消费增势明显。
今年春节假期,我国共接待来自175个国家和地区的入境游客逾343万人次,同比增长6.2%。
假期前7天(1月28日至2月3日),银联、网联处理境外来华人员支付交易笔数和金额分别增长127.30%和93.54%。其中,除夕当天共处理境外来华人员支付交易笔数较去年除夕增长175.90%,交易金额增长94.33%。
2月10日,也就是国常会召开当日,国家移民管理局发布东盟国家旅游团入境云南西双版纳免签政策,更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热度。
国家移民管理局表示,还将持续深入推进移民管理领域制度型开放,吸引更多外国人来华旅游、商贸,为入境游市场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
“人工智能+消费”则是要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消费领域。
以近年热门的机器人为例。
2024年,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一款通用人形机器人亮相,它可以听到语音指令后,从货架上拣选商品,并精准递交到顾客手上,未来有望应用在无人药店、商超等商业化场景中。
除了人形机器人,机械臂、机器狗等也已经在消防应急、卫生医疗等多领域展现出一定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根据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整机产品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可以想见,“人工智能+”赋能的新消费场景还会越来越多。
欢迎下载“北京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