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深秋的赣南山区,连绵的寒雨持续不断。
陈毅和项英脸色沉重,他们正被数万国民党军队包围,突围尝试接连失败,部队人数锐减,敌人的封锁却愈发严密。
就在这生死时刻,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突然出现,不仅带领两位红军领导,巧妙突破重围,还在后来担任关键职位。
这个乞丐是谁?如何协助突破数万人包围,最后担任我党重要职位,为何结局令人痛惜?
如果您想知道的,欢迎先点个关注。
1934年秋季,随着中央红军向北长征,江西的革命力量留守面临严峻挑战,而陈毅和项英作为领导,承担着重建和维护苏区的任务。
就在他们几乎陷入绝望之际,一个意想不到的救星乞丐,突然出现在两人的面前。
陈毅和项英稳住心神,看着眼前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乞丐,不由自主地保持戒备,但他们也清楚,在当前的状况下,任何潜在的援助都不应被忽视。
正当两人想要试探询问时,那乞丐却突然靠近上前,然后停下了脚步,眼神变得很复杂,紧紧盯着陈毅。
过了片刻,乞丐突然抓住了陈毅的手臂,激动得几乎哽咽,连声呼唤道:“陈首长,我终于找到你们了!”
这个乞丐是谁?为何会认识陈毅?
陈毅凝神细看,终于辨认出了乞丐真实身份,竟然是他曾经的战友,这个人正是曾纪财。
1928年,在曾纪财二十岁时,他就参加信丰农民暴动,此后加入了我党一直为革命效力。
然而五年之后,在一场政治运动中,他的职务突然被撤销,后来在劳改时遭到敌军伏击,所在队伍很快被冲散。
与党组织失联后,曾纪财只能在山区流浪,生活过得困苦,不得不有时靠乞讨维持生计。
在得知仁凤山区有红军活动后,曾纪财干脆直接成乞丐,开始四处寻找部队,穿梭于各个村庄,边乞讨边搜集情报。
他一路跋山涉水,终于在此时遇到陈毅和项英,可心里也很疑惑,为何他们遇到啥情况?
陈毅简单解释了一下,原来随着国民党三面包围,苏区的形势愈发危险,他们不得不进行艰苦的抵抗,最终不得不缩至到仁凤山地区。
虽然这里地形复杂,但是天气严酷,而且国民党紧追不舍,他们随时有生死危机,因此面对严峻的形势,两人不得不作出艰难的选择。
那就是分散突围,将部队拆分成小规模撤离,在敌人的封锁线中寻找生存的机会。
这种分散突围的战术,虽然提高部队安全撤离的几率,但也意味着一旦遭遇危险,救援将变得异常艰难。
为了确保突围成功,陈毅和项英亲自参与了规划突围路线,评估每一条逃生路径和可能的风险,力求为部队安全撤离争取到一线希望。
在行动之前,两人对战士进行了鼓舞和动员,尽管前方道路充满未知和危险,但只要大家团结一致,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在一个漆黑而风急的夜晚,他们的部队踏上突围的征程,尽管前方的道路充满未知,但在革命信念的指引下,随时准备迎接后面挑战。
可是国民党紧追不舍,发现他们分散突围后,仗着优势兵力开始追击和分头包围。
在仁凤山区艰难的转移过程中,天空突然暴雨倾盆,山路原本就难以行走,此时变得更加地泥泞和滑溜。
陈毅和项英一路辗转,腿伤让陈毅行动困难,每走一步都痛苦难忍,几乎被甩下。
尽管项英的身体状况略好,但他心里很明白,如果不找到一条安全的路径,他们极有可能会被敌人追上。
谁能想到生死之际,还能遇到旧时战友,这倒是一件幸运的事,可惜来不及庆祝。
陈毅和项英认出曾纪财后,立刻意识到一个重要事实:
曾纪财年轻时,曾在仁凤山区经营过山货生意,非常熟悉当地风貌,而且进来的流浪经历丰富,使他对敌军的布防了如指掌。
不出所料,曾纪财掌握了敌军岗哨换班的时间规律,透露敌军在山区主要道路上,设立了三道封锁线,但在偏远山路上警备较为松懈。
两人迅速召集剩余的部队,决定放弃向东突围的计划,转向敌人防守较弱的西南方,计划通过羊肠小道,绕过敌人的封锁线。
在曾纪财的引领下,为了避免敌人警觉,突围于当晚凌晨开始,目标在桃江渡口汇合。
他们先在山洞里进行休整,并将红军服装藏匿起来,换上从附近农家借来的破烂衣物。
突围队伍拆分为三个小队,曾纪财带领一队伪装成乞丐,项英带领二队扮作采药村民,而陈毅带领三队假扮搬运山货的挑夫。
在第一道防线时,他们抓住敌军换岗时刻,三个小队非常顺利,越过了敌人的封锁线。
可在第二道防线时,队伍遭遇了意外情况,一支敌军突然出现在山路上,这如何是好?
在紧要关头,一位本地的农夫挺身而出,主动为红军队伍提供掩护,假装与巡逻队交谈,声称那些人是他雇来运送山货的,成功地分散了敌人的注意力。
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时,天色开始泛白,这是最危险时刻,因为敌军在前方部署重兵力。
幸好曾纪财经过回忆,想起一条几乎被遗忘的古道,于是选择穿过布满荆棘的沟壑,尽管路途艰难,但因为道路过于偏僻,反而没成为敌军的防守区域。
当队伍穿越荆棘地带时,他们遭遇了新挑战,陈毅的旧伤在行军过程中裂开,导致他无法继续行走。
这再次多亏曾纪财,迅速找到一种当地名为止血草的草药,为陈毅进行简单包扎处理,其他战士则轮流用担架运送陈毅前进。
三个小队成功在桃江渡口会合,眼前也只剩下渡江的最终挑战。
尽管桃江的河面并不宽阔,但水流却异常湍急,而且更糟糕的是,敌军的哨所就设在不远处的下游。
在那个关键时刻,当地船工站了出来,利用运送竹排的机会,分批将队伍安全护送过江。
成功渡过桃江后,队伍抵达较为安全的油山地区,在这里与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并获得了支援。
整个突围行动持续三天两夜,在曾纪财的帮助下,八十余人的队伍成功突破敌军包围圈。
这不仅保护关键的革命力量,还为游击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曾纪财表现出的聪明和勇敢,获得了陈毅和项英的极高评价。
1934年12月,两人在成功突围之后,开始重建地方党组织工作,并在油山区的一个偏远山村里,举行一场关键的会议。
会议决定恢复曾纪财的党籍,并任命他为大龙地区区委书记,负责重建当地的革命力量。
曾纪财没有丝毫退缩,立即着手恢复和重建工作,利用曾经做山货生意的经验,着手恢复失散的组织网络,重新建立起党的基础组织。
他特别注重群众动员和游击战的准备工作,深入乡村,动员群众,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从而提升群众革命觉悟。
1935年春季,敌军在油山区发起一场大规模行动,对当地造成了极大危险。
曾纪财在重要地点布置暗哨,构建一个预警网络。同时实施化整为零的策略,将队伍分散到各个村落,并借助民众的掩护来躲避搜查。
但是岂能坐以待毙,因此曾纪财策划一项关键行动,决定给敌军狠狠报复。
他利用保安队长提供的信息,派游击队成功突袭敌军的军需仓库,不仅夺取大量物资,还破坏了敌军的后勤补给网络。
曾纪财在邻近区域建立多个秘密基地,结合山洞和农庄的掩护,每个基地都设有独立情报网络和预警机制,共同构成坚固的防御网络。
然而就在工作步入正轨,当地的革命形势好转之际,不幸的事件却发生了。
1936年2月,在信丰牛颈杨灵坑,曾纪财正举行一次会议,不幸被一名叛徒出卖,落入敌军手中。
面对敌军严刑拷打威胁,曾纪财毫不屈服,最终英勇就义,年仅二十八岁。
曾纪财的英勇牺牲引起强烈反响,陈毅和项英深感痛心,多次在不同场合夸赞他的精神,并在他牺牲的地方竖立了一座纪念碑。
这座纪念碑上刻着“革命烈士曾纪财”,不仅是对曾纪财英勇斗争的纪念,也象征着革命精神的传承。
新中国成立后,曾纪财被追赠为革命烈士,记入众多革命历史文献中,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坚守初心,砥砺前行。
在漫长的岁月中,出现了不少像曾纪财般的烈士,他们英勇地献出了生命,他们用生命为我们编织了一段传奇的历史,用坚定的意志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曾纪财的故事依旧在流传,激励着我们每个人,努力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奉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听到这儿,您有何感想,欢迎关注留言评论。
参考资料:
【1】大佘县人民政府.南方红军游击战争三年纪念馆.《宁死不屈的曾纪财》.2024-02-27 .
【2】中国共产党信丰县纪律检查委员会.橙乡清风.《革命先辈之曾纪财》.2022-08-15.
【3】百度百科.《曾纪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