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讲守江必守淮,也就是如果淮河防线不保,长江防线的突破也就是时间问题。
所以在侯景之乱后,淮河流域很多地方都归顺了北齐,而南梁为了建立健康的屏障,陈霸先等人开始北上和北齐争夺淮泗地区,由此爆发了宿预的争夺战。
为什么宿迁在中国历史上如此重要导致南梁面临西边西魏的威胁,北齐面临北边突厥的威胁之时依然要投入重兵在宿预展开争夺呢?
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宿预的战略价值和南梁及北齐针对宿预的争夺这一段历史,
01
《资治通鉴》原文
(原文和译文的文字版本可以参看本公号同步发布的原文和译文文章,文字版本可以按自己设置放大观看,本文囿于篇幅限制,仅放置图片)
原文文字版本请点击以下链接阅读:
02
译文
03
收获与反思
清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里来:“欲固东南者,必争江汉;欲窥中原者,必得淮泗。有江汉而无淮泗,国必弱;有淮泗而无江汉之上游,国必危。
简单的解释就是想要稳固长江以南,有两个必须要争夺的点,一个是江汉平原,因为江汉平原只要被占,敌人随时可以从长江顺流而下,长江天险的意义就失去了。从历朝的南方政权灭亡来看,从江汉平原东下都是导致南方政权灭亡的重要原因。而江汉平原的争夺就意味着襄阳的争夺。所以《射雕》里面一定要保襄阳就是这个概念。而要守江汉平原,荆州的武装就非常重要,所以南朝主要是两个地方屯重兵,一个是荆州,一个是建康变的京口。
而另外一个必须要争夺的点就是淮泗地区。如果敌人夺取了淮泗地区,就相当于兵临长江边,而不管是建都南京还是杭州,只要过了长江根本没有缓冲带,一个冲锋就亡了。
所以古人才有守江必守淮的说法。
江淮平原河流纵横,只要突破了淮河防线,占据寿春,合肥,就能从芜湖切断长江防线,造成首尾不顾,基本上健康就危险了。所以我们之前聊到南北争夺大多集中在寿春,合肥这一线就是如此。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争是后勤的较量,能否保障后勤线的畅通和物资的及时运输才是打胜仗的保证。所以要想争夺江淮平原,就必须要控制关键的水系,而水系的节点一般都会作为战时的后勤和物资中心,而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年的宿预也就是现在的宿迁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战略价值。
宿迁位于泗水与淮河交汇处,而泗水是古代中原通往江淮的核心水道。要知道在古代战争中,后勤的运输主要是通过水运来完成的。陆运靠人拉成本和消耗都太高了,基本上一车粮食运到前线,损耗和成本就得超过半车。所以我们看古代战争不管是北伐还是南征,在南方都是通过水陆运输粮草和兵员。
而这里不得不提到要想南下或者北上,彭城,也就是现在的徐州都是绕不过去的枢纽。而彭城作为枢纽城市,如果南征,其粮草都是走泗水经宿预进淮河。所以历史上只要涉及到南北大战,都绕不过去徐州,寿阳,钟离,宿预这些地方。真正的兵家必争之地。
正因为宿预的地理位置如此重要,在侯景之乱收复建康后,南梁才想要收复淮北,才展开了广陵,宿预一线的争夺战。
我们看一下上面的地图就明白了。侯景之乱时,北齐就占据了合肥,威胁到建康的安全。当时侯景曾经就派侯子鉴率领水军向濡须(现在安徽无为)进发,兵临合肥城下,但北齐人守城不应战,所以侯景只能撤兵。
当侯景败亡后,郭元建占据广陵(现在扬州)投降了北齐,北齐派辛术占据了广陵。
我们看地图就可以看出,失去广陵,建康也就失去了屏障。从广陵过江就是镇江(京口),基本上南京就被围困了。
随后北齐又相继出兵占领了平阳,历阳,后又出兵秦郡,实际上已经打到了现在南京的郊区了。当时潘乐、郭元建的军队甚至有七万之多。陈霸先命令别将徐度带兵去援救秦郡。王僧辩派左卫将军杜崱去救援,陈霸先也亲自从欧阳赶来会师。他们和郭元建在士林(江苏六合县西北竹镇)大战一场,把郭元建打得惨败,斩下首级一万多,俘虏了一千多人。这一战北齐没占得便宜,只能退军。
而为什么当时南梁和北齐这一战后罢兵了呢?原因就是双方都有各自严峻的局面要应对,当时北面突厥灭了柔然,对北齐北面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高洋需要的是安抚南梁,不陷入两面作战。而南梁方面虽然战胜了北齐,但是当时萧纪大军在峡口随时东下威胁将领,而王琳和王僧辩之间又产生了矛盾,之后就发生了王琳部将叛乱之事,所以王僧辩也命令陈霸先不要追击。双方都想缓和局势,所以彼此派出了信使。
而这时又出现了转折,就是侨居广陵的朱盛等人,暗中纠集党徒好几千人,阴谋袭击杀死北齐刺史温仲邕,派使者向陈霸先求援,要他作外应。陈霸先认为是非常好的时机,于是驻守京口的陈霸先没有顾王僧辩的命令,直接率军渡过长江,奔赴广陵。王僧辩只好派武州刺史杜崱等出兵去协助他。而高洋这时不想让南方战事扩大,影响其北伐,所以向南梁服软,说自己可以把广陵、历阳两城还给南梁,得到这样的承诺之后,陈霸先撤回了京口。
这时萧绎登基,面临着是把都城建在江陵还是迁回建康的考虑。
当时西魏已经占据了襄阳,江陵实际上已经无险可守了。但是北齐占据着广陵,如果建都建康,其实同样面临的是北齐对都城的威胁,所以萧绎才游移不定,让大臣们帮自己做决策。
但显然迁都会涉及到各方利益,尤其是当时支持萧绎的势力还主要是江陵附近的势力,萧绎担心建康这边的势力会不支持自己,当然北齐的威胁是另外一个因素,所以才最终没有迁都到建康,但这个决策却导致萧绎的政权成为了一个短命的政权。
而到了公元553年底的时候,江淮地区再发变故,北齐宿预的平民东方白额献出宿预城投降梁朝,江西各州郡都起兵响应东方白额。
而这对于南梁而言就是一个利好。当时高洋正在北方远征突厥,如果南梁能趁机收复江淮地区,将防御阵线推到淮河,那对于建康的安全而言就非常有利了。
所以南梁马上行动起来,陈霸先从丹徒渡江,包围了北齐的广陵,秦州刺史严超达从秦郡出发去包围泾州,南豫州刺史侯、吴郡太守张彪都从石梁出发,援助陈霸先。派晋陵太守杜僧明率领三千人去帮助东方白额。
这时北齐也不能忍受丢掉江淮,于是派王球攻打宿预城,杜僧明出击打败了王球,王球退回了彭城。而北齐另派冀州刺史段韶出兵讨伐宿预。
接下来北齐步大汗萨带兵四万人逼近泾州,王僧辩派侯瑱、张彪从石梁带兵援助泾州,但侯瑱、张彪却迟迟滞留,不肯前进。
梁朝将军尹令思带一万多人准备袭击盱眙。北齐冀州刺史段韶带兵以加倍的速度直取泾州,经过盱眙时尹令思望风逃跑。
段韶在泾州外围打败了严超达又回过头来逼近广陵,陈霸先解围退走,这时争夺宿预也已经没有了机会,杜僧明只能退回丹徒,侯瑱、张彪退回秦郡。
当时陈霸先的部下吴明彻围困海西(江苏灌南县)以支援宿预,围困了一百多天,没能打下来,也只能撤军。
从北齐和南梁的争夺宿预的战役来看,虽然当时北齐在讨伐突厥,江淮部分叛乱,但北齐当时依然能控盘,显示了北齐的高洋显然预估到了局势,所以留段韶等人在南方控局,这导致南梁依然没有获得机会。
而南梁的失败也证明这个时候南梁在经历侯景之乱和宗室内乱之后,人心其实也早就散了,连广陵这么重要的位置都无法拿下来,也导致萧绎迁都建康的计划落空,而这才导致了萧绎政权的败亡。
所以一个政权能否存在的核心还是人心的归附,人心归附军队的战斗力才会强,才能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而人心散了,即使对手再拉胯,你也没有机会翻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