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2月6日普通的一天,核潜艇设计专家黄旭华院士,却永远的离开了人世。

昨日,他的遗体送别仪式在武汉举行,很多朋友都赶去了,没到场的也点了鲜花祭奠。



我们不能让他的离去,也如他隐姓埋名搞研究的那30年一样,都是默默无闻的。

回顾黄旭华的一生,他最遗憾的可能就是没能好好陪伴父母妻儿……

大家总说青年乃国家的未来,但我们也不能忘记,黄旭华这些先辈们的牺牲。

在很多领域,一开始我们都落后于别的国家,但是好在有这些甘于奉献的国家栋梁在。



黄旭华院士,就是其中之一。

他作为核潜艇设计研究者,深知要想国家强大,就必须创造出更多的武器。

这样,我们才有底气,人民才能真正的安居乐业。

可是在军工业搞研究,必须要求严格保密,远离家人,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黄旭华作为研究核潜艇的人才,并没有退缩,而是毅然决然地隐姓埋名投入了研究中。



这意味着他背后付出的无数个日夜,遇到什么事都只能自己扛。

孤独、不被理解都是家常便饭,在一堆数据面前的焦头烂额更加磨人。

就这样经过了30年,黄旭华的研究终于取得了一些成果,他也得以“重见天日”了。

可是时间过得好快,一眨眼黄旭华院士,就变成了躺在棺材里的一具冰冷尸体。



在他的告别仪式上,外面排着长长的队伍,一个个都低着头为他默哀。

在会堂里外,都摆满了鲜花,还能看到有很多外卖员继续在送。

这些鲜花的购买人没有亲自到现场,只能用这样的方式以表尊敬。

仔细看,有些鲜花上还有小卡片,上面的内容令人动容:



“国家有您的倾心奉献,后辈无上荣耀”!

这话是我们都想对黄院士说的,但此刻千言万语只好化作一句:黄老,一路走好!

在黄老的遗像前,站着她的妻子,可以看出她也是满头花白了。

这位女士也同样伟大,她知道丈夫黄旭华背后做的贡献,所以这么多年毫无怨言把家里整得妥帖无比。



不过在人前,她是黄旭华院士的妻子。

但现在面对着黄旭华院士的遗像,她表现出来的就是一个普通的妻子的样子

可真到了回忆的时候,她发现由于工作原因,和丈夫黄旭华常常是聚少离多

所以看着黄旭华院士的遗像,她迟迟不愿离去。

似乎多看两眼这张照片,就能弥补他们缺失的那些日子。



记者拍下黄旭华院士妻子的这张照片时,估计也会感觉很难过吧。

这之后,记者又采访了黄旭华的女儿。

她向大家透露了一件黄旭华院士不为人知的辛酸故事……



在黄旭华院士的遗物中,有一条红色围巾,直到他去世前都十分珍爱。

这条围巾,并没有随着黄旭华院士一起离去,而是被他的家人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熬过隐姓埋名那30年之后,黄旭华第一时间就和家人团聚了。

可是,在研究所的苦没能让他落泪,出来见到家人后,黄旭华居然忍不住一阵的辛酸。



30年的时间,可以让一个孩童成长到成家立业,也可以让一位母亲衰老到步履蹒跚的地步。

回到家中,黄旭华看见自己的老母亲已经93岁,险些认不出来。

而此时的黄旭华也经过了30年的蹉跎,和母亲对望,两人都是眼含热泪。

泪水模糊了视线,但黄旭华脖上围的红色围巾,却在她眼里越发的显眼。



据黄旭华的家人说,这么多年黄旭华院士不愿意戴别的围巾,就只宝贝这个围巾。

就是因为这条围巾,是黄旭华的老母亲亲手织的。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不难想象,那30年每次思念母亲妻儿时,黄旭华估计都会把这条围巾拿出来摸了又摸。



这条围巾是母亲对孤身在外的他的关爱,也为黄旭华带来了远超围巾的温暖。

所以他才会这么珍爱,去世后家人也替他保管的好好地。

而这条围巾,想必也藏了黄旭华很多的思念和遗憾

他的母亲等啊等,等到自己成了93岁的老婆婆,才终于盼到了自己的儿子。



他们母子缺失的那30年,老母亲还不知经历了多少病痛,流了多少名为思念的泪水。

所以他遗憾,遗憾没能好好在母亲膝下尽孝

但我想,这位伟大的院士不会后悔

有失必有得,有了大家,才能有幸福的小家。



生前他虽然没能好好陪母亲,可是他付出的30年,却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不禁让我想起《我和我的祖国》里那个故事。

一个原子弹研究员,他为了祖国,只能隐姓埋名,远离家人朋友。

甚至他因为研究被辐射伤了身体,最终还献出了生命。



遗憾的是,直到死前他也没敢对之前喜欢的姑娘,把自己的爱意宣之于口。

这个故事当时估计看哭了很多朋友,最让人难受的是,这就是现实。

我们的祖国如今强大的背后,正是因为有这么多愿意无私贡献的人才。

是他们的血汗,支撑着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



所以我们不能忘记,我们应该永远铭记他们的贡献!

最后,再对黄旭华院士说一句:

英雄,一路走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