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中印在边境问题上达成解决方案,中印关系也因此回暖,但是印方在边境部署的力度,并未因此大幅减轻。

早在2023年,印度国防部就曾紧急订购200架中空、100架重型和100架轻型后勤无人机,准备部署在与中国长达3488公里的实际控制线沿线,以实现监控、预防的目标。



(无人机)

近日,印度方面就对这些无人机展开了审查,然而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印方发现,其购买的400多架后勤无人机,里面都用了中国制造的零部件。

对此,印方表示,一旦国防部使用了这些无人机,将可能对网络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印方的行动计划也将存在被提前得知的风险。届时“敌方”还有可能夺取无人机的控制权,或者进行干扰来阻止无人机行动。

我们也都知道,中国在无人机制造领域一直都具有强大的竞争力,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占有率也较高,所以印方制造无人机内部装有中国零部件,本身就是大概率事件

如今印方这番话,一方面是想要通过突出所谓“安全风险”的方式,来推动本国无人机技术的发展,并限制中国技术在印度市场的扩展;另一方面,印度长期以来与中国在地缘政治上存在竞争和摩擦。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成了一种思维惯性。

在事情发生后,印度国防部门随即下令,称将取消三份向陆军采购400架后勤无人机的合同。同时国防部门还建立了一种“严格机制”,来确保之后所采购的军用无人机,不含任何中国零部件或电子设备。



(莫迪)

类似的事情,在印度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了。由于人口众多,印度对于电子产品的需求量也非常高,所以其每年从海外进口的电子产品数量很大,而其中一半以上都来自中国。

在这样的背景下,印度政府就通过提高关税和加强对国内企业补贴的方式,来摆脱对中国产品的依赖。

此外,莫迪政府还曾专程对来自中国的投资设置障碍,中企想要投资或设厂,还需要经过印度政府的特别审批才行。

过去,莫迪政府一直想要把印度打造成“制造强国”。从外部条件来看,印度确实和中国存在相似之处,比如说印度拥有广袤的国土面积和庞大的人口规模,这些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此外,印度与美西方国家的良好关系,以及其在国际政治中的战略地位,也使得它获得了来自这些国家的经济支持和技术合作。这种外部的扶持,也为印度制造业的潜在崛起提供了助力。

但深入分析印度自身的内部条件,不难发现其与中国之间仍然存在显著差距,甚至可以说这种差距在短期内难以弥合。

首先,在原材料的供给和零组件的本土化生产方面,印度并没有达到足够的自给自足程度,依赖进口的现状,显然对制造业的发展构成了障碍。

此外,技术工人是制造业的核心资源之一,而印度在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方面还有待提升,与中国成熟的技术工人储备和职业教育体系相比,显得相形见绌。

管理制度的落后,也是印度制造业发展的掣肘之一。虽然印度努力改善营商环境,但官僚主义和政策执行效率低仍然是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



(印度商店)

最后,在产业群聚效应上,中国已经形成了多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业集群,例如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这种集群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促进了创新能力的提升。相比之下,印度的产业集聚程度不高,产业链不够完整,使得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较为薄弱。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印度持续采取打压中国产品或技术的策略,不仅可能减少印度在关键领域的选择空间,还会限制其自身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多样化发展。

所以,若想要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让印度具备更强的全球竞争力,印度需要做的,是改善自身短板的同时,谨慎处理与中国的经贸关系,通过开放和合作的姿态融入全球市场,这才是印度突破现有发展瓶颈的关键之一。

此外,要想缩小与中国的差距,印度还必须加快内部改革的步伐。这包括优化管理制度,使之更加高效透明;大力改革教育体系,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其能够支撑更大规模的工业和科技发展。

总之,印度要在全球经济版图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就应以全面开放的心态来实施政策,通过合作而非对抗来获取更多的发展机遇。这样,才有可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国家实力的进一步提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