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晚间,万科发布一则重要公告,万科第一大股东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拟向公司提供借款28亿元。

专款专用,这笔钱将用于偿还万科在公开市场发行的债券的本金与利息,期限为三年。而且,定价基准为每笔借款提款日前一工作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的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浮动点数为减76个基点,目前为2.34%,显著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或许有人说,在当前房地产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深铁的支持向市场表明,万科拥有强大的股东背书,能够获得必要的资金和资源支持,从而稳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信心。

那么,我们来看下这笔钱对深铁来说意味着什么。

作为深圳市国资委全资持股的轨道交通巨头,深铁集团的总资产超7000亿元。然而,这个巨无霸集团在2023年的团营收为251.54亿元,净利润为7.89亿元。

换言之,以2023年的水平来看,深铁集团一次性拿出了大约四年的净利润来为万科输血,可谓义薄云天。

另一方面,这已经是开年以来深铁集团第二次向万科施以援手了。

1月27日,万科宣布红树湾物业开发项目49%投资收益权,以及其他附属权益的未来收益权作价12.92亿元转让给深铁集团,同时把所持目标项目管理经营公司深圳地铁万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49%的股权,价格为人民币5824.72万元。

1月27日,在万科的历史上,绝对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天。

万科在这一天发布了2024年度业绩预告,

万科预计2024年净利润为负值——归母净利亏损约450亿元,同比骤降470%,扣非净利也亏损约410亿元,同比大降518.6%。

我们把这份成绩单和2023年的做一个对比。

2023年万科实现营业收入4657.39亿元,归母净利润121.63亿元。

当时,万科对外宣传的话术是,在行业深度调整下,坚守安全经营底线,仍然实现了经营性现金流连续15年为正。

仅仅一年之后,万科归母净利大幅下降470%,属实出人意料。

不过,业绩之外,让公众始料不及的,还有万科高层的大换血。

1月27日,郁亮、祝九胜以及董秘朱旭一起辞职,万科董事会火速于同日选出了新的领导班子——辛杰为董事会主席,郁亮、李锋、华翠、李刚则为执行副总裁,聘任田钧为董事会秘书。

同时,万科的法人也由郁亮变更为辛杰。

万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管理时代。

攸克地产认为,万科管理层的更迭意味着职业经理人终究成为时代的过客,环环深以为然。

对于万科,环环一直以来的观点都是,万科是行业的一面旗帜,一个行业在逆境中仍旧艰难跋涉、奋勇向前的先驱,其所承担的使命是传递更多的增强行业和市场信心的信号。

经济学家刘胜军也曾有过类似的观点。在他那篇标题和环环文章极为相似的文章中,他提到,万科素来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优等生,在品牌、创新、管理、人才、风险管控方面为人称道。

如今,万科面临的不是自身的问题,而是房地产行业的问题。

“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行业必须稳住,万科不能倒下”。

或者可以说,所有的行业相关从业人员,以及范围更为广阔的对经济稍有了解的人,对于万科的看法都相似。

所以,万科管理层的巨震,以及深铁集团不遗余力的输血,都是国资态度的彻底明朗化,所传递的信号意义在于,万科的命运已然同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平稳健康发展紧紧绑定在一起,而一个全新的万科的回归也必将吹响行业绝地反击的冲锋号。

环环多次写过万科了,在曾经的一篇文章中,环环写过,曾经的万科,在零落的孤单和不甘平庸间,弥漫着温暖、信心和力量,理想光芒照亮了中国房地产的草莽时代,“万科”二字得以被赋予了一种特定的含义。

而在另一篇文章中,环环提到过,万科不能倒,但是其屹立不倒的大前提是万科能够拥有稳定的造血能力,减少对外部融资的依赖,通过自身的运营活动绝地重生,而不是靠持续输血,甚至是器官移植而活着。

在2018年的时候,万科就喊出了“活下去”的口号;2021年万科则发出“节衣缩食”倡议;2022年,郁亮提到了楼市黑铁时代的来临,万科要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敢拼就会赢。

那时的郁亮,恐怕没有想到,万科“活下去”的代价是国资的投喂,而且是不间断的那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