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国家文物局

在中国考古学史上,距今3000多年的殷墟的地位极其重要。殷墟及所出土的甲骨文,使传说中的商朝彻底得到证实,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往前推进了约1000年。

蛇年新春的一个中午,记者来到位于河南安阳洹河北岸的殷墟博物馆新馆,开启一场与商文明的跨时空对话。


虽然春节假期刚过,但是展厅内依然人头攒动。“春节期间,我们围绕甲骨文字‘蛇’,策划了展览、研学、情景短剧、科普体验等多项特色内容,努力为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大餐。”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说,作为新馆建馆以来迎接的第一个春节,博物馆接待观众近10万人次,给大家在“博物馆里过大年”提供了一个新平台。

殷墟博物馆新馆是一座全景式展示商代文明的专题博物馆,收藏文物近4000件(套),从商代历史、甲骨学、考古史、商文明的世界传播等角度,生动呈现了商文明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车辚辚,马萧萧……走进一楼专题展厅,23座商代车马坑以矩阵式布局呈现,通过考古遗存与数字影像的虚实交融,昔日殷商都邑车马辐辏的画卷跃然眼前,为现场观众架起一座贯通古今的文化桥梁。

从一楼大厅拾级而上,3个基本陈列以“探索商文明”“伟大的商文明”“世界的商文明”为主题,可以直观感受商文明的魅力。展厅内,陈列着铜鼎、铜觚、铜爵,玉牛、玉蝉,陶罐、陶管等众多殷商文物。值得一提的是,“司母辛”铜鼎,上有兽面纹、雷纹,造型大气恢宏,让观众大饱眼福。


“商代有一位很厉害的女性人物,大家知道是谁吗?”殷墟博物馆“金牌讲解员”石梦涵,正在现场跟孩子们互动。“妇好!”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有的知道得更多,补充道:“妇好还是我国第一位女将军。”石梦涵告诉记者,因人施讲是她一贯坚持的原则,从孩子们的角度进行互动,才能提高他们的参观兴趣。

转到沉浸式数字化体验展厅,现场观众阵阵掌声。该展厅打造了一个集灯光、图像于一体的演绎空间,引导观众穿越回3000多年前,与商王武丁进行“对话”。


“再过十多天,也就是这个月底,殷墟博物馆新馆将迎来建馆一周年。”赵清荣说,新馆在守牢文物安全的基础上做好服务,目前累计接待观众170多万人次。

一年来,殷墟博物馆新馆以文物为依托,落地10余个内涵丰富的展览;从裸眼3D、增强微痕、AI等数字重建技术到智慧导览,赋予文物、文献、文字记载等新时代表达方式;联动拍摄文化遗产传播项目,开展直播活动,推出专题讲座;通过特色体验研学活动,在大思政课堂里培根铸魂育人……

已是夕阳西下,天色黯淡起来。然而此时,博物馆大厅门口安检处却又排起了长队,迎来了新一波参观高峰。工作人员介绍,殷墟博物馆坚持做到全年无休,实行常态化夜场开放,直至20:30才闭馆,为游客提供有“温暖”的服务。

众多殷商文物,也给自媒体博主提供了传播中华文化的好素材。一位来自安阳本地的文博爱好者姚女士,边走边录制讲解视频。在与姚女士的聊天中,她的知识图谱在记者面前逐一展现:啃完数十部大部头考古报告,精读数十篇期刊论文,看完多期文博节目。她说,想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更多的人了解商文明,爱上商文明。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博物馆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价值阐释作用,加强对殷墟出土遗迹、遗物的研究阐释、活态利用、展示传播,讲好文物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赵清荣说,殷墟博物馆将着力打造商文明研究阐释高地和一流价值传播平台,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暮色沉沉,洹河静流。殷墟博物馆新馆外墙上的光影秀将商代历史以现代科技的形式展现,中华文明的血脉也将在创新中永续流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