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敢于动真碰硬,才能让干部队伍焕发新的生机

2月10日,《中国组织人事报》刊文披露,内蒙古聚焦解决不作为问题,完善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实施细则,两年来全区各级党委(党组)对不适宜不胜任担任现职的322名干部进行组织调整。

这组数字背后,不仅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净化,更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积极探索。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动态调整才能激活干部队伍和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

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干部职务只有组织纪律,没有什么“刚性定律”。尽管有关部门多次聚焦,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但在现实中,依然存在“能上不能下”的顽疾。一些干部占着位子不干事、端着架子不作为、壮着胆子乱作为,既影响干部队伍的建设和活力,又消磨人民群众的信任和耐心。鉴于此,板子要打下、职位要真下,对疲软者要下一剂猛药。

解决干部不作为问题,内蒙古还是很“猛”的。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曾于2023年印发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实施细则》。该《实施细则》在中办《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明确的15种不适宜担任现职情形基础上,紧密结合内蒙古实际进行了细化。有决心、抠细节、动真格,足见治理力度之强。

实践证明,只有敢于动真碰硬,才能让干部队伍焕发新的生机。唯有拿下乱作为的、换下不作为的、请下能力不足的、拽下品行不端的,对整个用人制度进行深刻反思与重构,才能真正让干部队伍强起来、状态提起来、事业兴起来。

当然,“上”“下”是手段,调整效果更需重视——以“上”的动力和“下”的压力激励干部的担当作为。对于“下”的干部,不能一“下”了之,也不能任其“一下再下”。需要强调的是,做出任何调整既要有理有据,严格执行程序,也要注重跟踪管理,及时教育引导,让被调整的不适任干部心服口服,在新的岗位上长才干、壮筋骨。

据了解,除动态调整干部队伍之外,内蒙古自治区各级组织部门还针对绩效考核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加重基层负担突出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开展精简优化基层考核专项清理规范工作。制度建设永远在路上,善用考核“指挥棒”仍需久久为功。

去除杂质,把干实事的“真金”留下来。愿更多地方能大浪淘沙,严格落实中办相关规定,接受公众监督,让有为者有位,无为者无位。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统筹:陈若松

编辑:任思凝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