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浩志
2月5日上午,重庆市委召开“新春第一会”,市委书记袁家军提出:全力推动房地产和建筑业企稳回升。
之后,河南省印发了《关于明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25年重点工作责任单位的通知》,对2025年重点工作进行分解并明确责任单位。在加力稳住楼市方面,明确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支持盘活闲置存量土地、新增土地储备以及收购存量商品房等政策,大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当日晚间,国家发改委官微发布消息显示,国家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在《学习与研究》杂志发表署名文章,提及“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由此可见,各地不仅希望房地产尽快见底复苏,而且越来越重视房地产业在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
此前一直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经济要摆脱房地产依赖。本质上,这种观点忽略了房地产在全球各个经济体中的支柱地位,也不了解“去房地产化”的尝试与失败。
首先,目前没有哪个行业的规模能与房地产业相比,其影响力更是难以匹敌。房地产直接影响建筑、陶瓷、家电、家具、建材等产业,这些产业的GDP规模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近年来新培育的产业与房地产相比,只是微不足道,想替代更是天方夜谭。因此,房地产不复苏,周边行业也一定没办法复苏,中国经济也一定没办法完整复苏。
其次,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高科技产业最集中的美国,其房地产业同样是支柱产业,也没见人家要废了房地产才能发展高科技。但近年来有一种逻辑谬论,好像房地产垮了,资源就可以集中到高科技和国防领域,我们就可以成为强国。实际上,这几个领域是可以同步发展的,没有研究表明房地产与高科技、国防之间必须二选一或三选一。
再有,国内某些地方确实尝试过部分“去房地产化”的“试验”,比如海南自2018年4月22日起实施了“全域限购”等一系列政策。大家可以自行查找相关资料,但结果是,海南并没有出现其他产业的突飞猛进。
现在的问题是,很多普通人,甚至部分管理者把高房价问题和房地产业发展问题混为一谈,把高房价的社会性问题的责任归咎于一个产业,以至于抓错了重点,用错了方法,走错了方向。结果就是当下这种局面,代价也是沉重的。
新年伊始,各地都旗帜鲜明地明确了房地产业的发展目标,都强调要尽快实现房地产市场的见底回升,这对产业复苏带来了积极的利好。但这还不够,房地产业过去的确被舆论实际污名化了,这不仅对企业家、从业人员,甚至对物业持有人都产生了心理压力和负面影响。未来,想要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业长期健康、平稳发展,应该像支持民营企业一样,为房地产业的存续和发展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