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记者 胡毓菁 苏报通讯员 许乐
近日,苏州文化投资发展集团下属的苏州市第一丝厂有限公司同时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等五个证件。这不仅是姑苏区首个“多证齐发”的旧改项目,也标志着这个电视剧《小巷人家》中“棉纺厂”的取景拍摄地将正式迎来全面改造,即将蜕变为一座充满活力的文化创意园,为古城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文化产业新亮点。
专班定制服务,护航改造项目“五证齐发”
第一丝厂改造提升项目位于南门路94号,项目用地面积4万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总投资约5亿元。作为全市首批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项目,不同于其他净地开发项目,该项目涉及保护改造、改扩建、新建不同类型,改造后商业、办公、文化展陈多元混合。
针对老旧厂房改造项目的特殊性和典型性,姑苏区数据局第一时间成立专班,积极与建设单位对接,通过项目审批专班对项目整体报建环节的梳理,量身定制“取证计划表”,帮助企业更好地掌握报审取证全流程,指导主辅线审批事项并联申报,实现区数据局、区住建委、资规姑苏分局、市图审中心等多部门协同审批、多证齐发,帮助项目尽早开工、尽早落地、尽早运营。
优化审批模式,助力旧改项目“跑步进场”
“这个项目首先涉及土地性质转变,需要先办理土地变性手续、补缴土地出让金,再按顺序办理其他一系列建设手续,涉及保护修缮、外立面改造、拆除新建的各个楼幢建设手续又不尽相同,前期流程预估最起码五个月,目前这个速度已经超出预期。”苏州文化投资发展集团的李经理说。据悉,此次,依托跨部门协同联动,姑苏区按照“容缺预审+接力审批”模式压缩审批时限,住建、数据、资规等多部门共同探索改造类项目的高效审批路径,实现程序合规、流程优化,也为后续越来越多的旧改类项目提供参考案例,助力城市旧改项目“跑步进场”。
老旧厂房是城市低效空间盘活的重要对象,也是推动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载体。据悉,本次改造将以未来丝绸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为核心,在文化演艺中心、时尚秀场、工业遗存展陈和丝绸产业历史体验动线规划中均融入了丝绸文化元素,吸引文化科技企业、创业型商业和时尚潮流品牌入驻。未来,该产业园区内的业态规划将包含商业、餐饮、展示、演艺、办公、酒店、艺术人才公寓等,并将引进数字艺术产业链企业,形成创意到消费的完整生态,同时,与周边社区共享资源,建立社区商业生态,为苏州城市建设和旅游发展注入新动力,打造传统文化当代化的样板区。
强化政策赋能,推动存量建筑“蝶变焕新”
在姑苏区,像第一丝厂这样的存量老厂房不在少数,它们见证了古城“退二进三”产业发展变迁,具有数量多、规模大、产权与权益关系复杂等特点,在更新时也常常面临用途转变、工商注册、消防审查、面积认定、配套建设等诸多程序和许可问题。如何合理保护历史建筑,合法转变使用性质,合规审批落地,一直是存量建筑活化利用中的堵点和难点问题。
“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近年来,姑苏区积极开展古城保护更新,不断“唤醒”闲置资源,向存量要空间要效益,将“使用是最好的保护”理念贯穿城市更新始终。全区先后出台《关于促进存量建筑盘活利用提升资源要素利用效益的指导意见》《苏州市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操作路径,建立资规、文旅、住建、数据局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打通从产业认定到规划审批,再到经营许可的操作路径,大力挖掘低效用地利用潜力,为新质生产力导入、重点项目落地、城市提质转型释放更多空间,推动第一丝厂、苏州阀门厂、苏州刺绣总厂等存量建筑更新蝶变、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