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月10日14时,中兴路1377弄5—14号旧住房拆除重建项目签约比例已达96.58%,项目正式生效!”


当宣布生效的这一刻,现场的居民们欢呼鼓掌、喜笑颜开,共同庆祝期盼多年的“新居梦”变为现实。

居民们将告别

煤卫合用、阴暗潮湿的“老破小”,

两三年后回搬原址,

将住进

厨卫独用有阳台

有地下车库带电梯的新房。

本次旧住房拆除重建项目涉及的范围为中兴路1377弄5—14号、中华新路706号,共146证居民。房屋主要为上世纪50、60年代建造的“两万户”及部分私房旧里,均为小梁薄板,空间狭小、实用性差。居住条件艰苦,多为四五家煤卫合用,雨污不分离,普遍存在管道堵塞、房屋漏水、墙面开裂等问题,安全隐患较大,环境脏乱差。居民在此生活不便,对居住环境的改善尤为迫切。


本次改造采用

“拆一还一,原地回搬”的方式,

将新建一幢高层电梯住宅,

并新增地下车库,

工程施工周期预计约为30个月。


苦得没话说→新居新生活

“终于赶上了旧改的好政策,旧房拆了住新房,感谢政府对我们的关心。”现年72岁的施利玉老人居住在中兴路1377弄7号楼1楼,从1979年结婚住到现在,已蜗居了40多年。

“五家人家厨卫合用,洗澡都要排队,做饭也要错开时间。”回想起过去的日子,施阿婆连连摇头。“一到黄梅天,墙就长霉,隔两三年请人刷一次还是潮湿得不行。通风、采光不好,像现在这么冷的天也要一直开窗通风,去去味道。”


随着旧改工作的推进,施阿婆终于能住上有阳台、有电梯的新房子了。“屋里太阴暗没法呆,我总是要跑出去。以后足不出户就能晒到太阳了,多好啊!”施阿婆已经迫不及待地畅想起新居新生活。

“这个房子是1959年造的,我一出生就住在这里,已经66年了。”居民夏斯群老人感慨。夏老伯家里五口人挤在14号楼1楼32平米的老房子里,最多时一家七口人挤着住。由于房屋老旧,即便多次修修补补,屋顶仍然时不时漏水。“房子环境一塌糊涂,真的不容易啊,苦得没话说。”


“以后变化就大了,新房子厨卫独用,面积也大了,采光肯定好。”夏老伯高兴地说,“盼啊盼,政策的阳光终于照到了我们!街道、居委会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地一家家说明,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加班加点不休息,真不容易。”

疑虑抗拒→双向奔赴

记者获悉,该项目于2024年8月31日启动一轮居民意愿征询,首日以98%的同意率通过。同年11月17日,居民预签约工作正式启动。为确保居民们能住上心仪的新房,对于居民们呼声强烈的诉求,工作人员实地走访居民家中,召开设计研讨会探究优化可行性,从居民实际生活的角度对方案反复分析修改。在修改了15稿后,最终形成项目设计方案,设置了28种户型保证居民得到的新居,房间面积有一定增量,且都配有独用厨卫及阳台。

“中兴路1377弄旧住房拆除重建项目的正式生效,来之不易。”芷江西路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全力推进本次成套改造工作,芷江西路街道从内部集结了工作经验丰富、善于做群众工作的精兵强将,组成5个工作组,辅有处理经验丰富、沟通能力强的专业律师和设计团队一同攻坚克难。其间,工作组每日召开工作例会,实时对接,分享最新进展,进一步形成工作合力,化解难题。


街道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举行多场政策宣讲会,把改造方案、环境设计原原本本地向居民朋友作了详细的介绍。同时,加强调查摸底,搞清楚每一户居民的家庭情况、居住条件、实际困难、改造意愿和需求。


根据每户的情况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在前期摸底的基础上,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满足每户人家改造的需求和意愿,同时也照顾到每户人家受益的均衡性,避免不必要的矛盾。

项目推进过程中,有不少家庭因内部意见分歧、家庭居住困难等现实问题陷入踌躇。针对空巢老人的养老安置焦虑,工作组积极对接各界资源,帮助老人解决过渡及回搬的后顾之忧;面对多代同堂家庭的内部矛盾,又设法搭建沟通平台,帮助疏通家庭矛盾;偶遇特殊困难群体,更会主动协调民政部门给予相关政策帮扶。


这些带着温情的精细化服务,

让居民从最初的疑虑抗拒

到主动洽谈,

最终在协议书上郑重签下名字,

为宜居安居的幸福梦

写下了生动注脚。

“工作人员既是政策宣讲员、民情倾听者,也是矛盾化解者、问题解决者。旧改项目推进的过程中,不仅是合同的签约、契约的达成,更是基层治理中,政府和群众双向奔赴的深入生动实践。”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忧居”到“优居”,从“将就”到“讲究”,芷江西路街道正以“民心工程”的温度,书写城市更新的答卷。街道表示,将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力争早日竣工,让居民早日住上新房子。

记者:郁婷苈

图片:郁婷苈

视频:钱堃

编辑:路景斓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