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 遇
杨永文
1988年8月,在祖国的南方地区,正是烈日炎炎的夏天,白天骄阳似火,高温酷暑让人难耐,晚上也闷热,让人转辗反侧难以入眠。
此时,我正在山南军分区教练排学车,我们班有6个学员,住在同一间屋里,睡在木板搭的大通铺上,我的铺位在最里面靠窗的位置,没有窗帘,晚上透过窗户玻璃,常常看着满天繁星,听着窗外蟋蟀吱吱的催眠曲进入梦乡,当然还得盖上被子,因为西藏无夏,一点也不假。
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天,中午吃过饭,我去向袁班长请假去邮局寄信,袁班长也是我们学车的教练,分区汽车连的志愿兵,他用流利的豫语说:去吧!
转身我一个人就沿着公路边,往泽当街上走去,头顶着烈日,眼前是耀眼的高原阳光,虽说雪域高原无夏,但晴天中午的室外气温也有20多度,走着走着身体还有点发热,因此,我把路边的行道树当成遮阳伞,有树的地方就放慢脚步,没树的地方就加快脚步。
教练排距离泽当街上大约2、3公里路程,其中有一段路离河边很近,河水涓涓流淌,我走着,无意间看到几个儿童在河里玩耍,不由自主的放慢了脚步,眼睛被他们站在水中的画面吸引,小孩子们大慨5、6岁的样子,麦黄色的皮肤,全光着个屁股在戏水玩耍,河水较浅约1、20厘米,其中一个顽皮的小孩捡了砣小碗大小的石头砸入水中,溅起的白色水花,落在了其他玩伴的身上,凉凉的河水刺激到皮肤后,小孩们惊叫着立即抱头逃散,有一个小孩看见我后,立即转身背对着我,害羞的蹲下了身体,看着真好笑,在那么凉的水中玩耍,小孩们真是天真无畏,眼前的这一幕,好似我儿童时代的情景再现。
继续向前走,遇一阵微风拂面,顿时感觉到一丝凉爽,经过分区大门口,又直走了一段路后 ,突然听到有人在大声叫我名字,然后我停下脚步,看到是温向阳和另外一个战友站在街对面喊我,让我感到十分的意外惊喜,他俩快步向我走过来,碰面后我激动地说:你们咋过在这里呢?温向阳说他是到分区来学电工,同路的战友来学报务,来街上买好生活用品后正往回走。
他俩和我是同年入伍的战友,一起在洛扎县拉火龙新兵连集训,但不在一个班,新训结束后他们分配到了连队,我分配到营部,我们离的远,因此有一年多没见面了,温向阳和我还是同乡,部队里流行一句话,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所以我们见到后都感觉特别的亲戚,于是我叫他和我一起去寄信,温向阳欣然答应了,另外那个战友说他要洗衣服就回去了。
接着温向阳和我一起,又继续往前面的十字路口走去,邮局就在那里,到了后,我去柜台买了一张8分钱面值的邮票,邮票上涂了一点邮局提供的浆糊,然后把邮票贴在信封上面,最后将信投入了邮箱。
从邮局出来,我们就开始漫无目的的闲逛,走进百货公司,看到货柜上摆放的都是些一般生活用品,如布料、针织品、文体用品等商品,转了一圈我们就出来了,街上有几家青海、甘肃回族人开的店铺,卖场气氛看起来好点,卖有地毯、油炸的清真食品、传统藏刀,街边还有人摆摊卖录音磁带,老板用录音机大声的放着歌曲,渲染了街上气氛,走进一家商品店里,我花25元钱买了一块电子表,戴着感觉还有点拉风。
我们在街上闲庭信步的走着,东望望西看看,街上人也不少,你来我往的,当兵的和普通老百姓混杂在一起,后来我们走到电影院前,买票进去看了一场电影,影片的名字是《高山下的花环》,讲述的是对越自卫反击战参战军人的故事。
看完电影出来,我们就往回走,走到十字路口处,街边有照相的临时摊点,温向阳提议我俩一起合张影,这样我们就在街心花园那里照了一张相,相片为我们的青春定格下了宝贵的一瞬间。
来部队一年多了,过了两个春节都没有吃到汤圆,特别想吃,看见一个中年男人,在街边靠墙摆了一张小桌,两条小板凳,一个铁皮桶做的柴火炉子,上面有口锅烧着水,墙上挂有汤圆两个字的小牌子,摊主正在旁边等待食客。
我和温向阳一起走过去,我问汤圆咋过卖,摊主说一碗8个5元钱,我说给我们一人来一碗,摊主立即开始做汤圆,看着摊主麻利的做完汤圆,然后放入烧开了水的锅中,我问他不用高压锅用平底锅能煮熟吗?他说没问题,汤圆煮好,摊主舀入碗里端上桌,我迫不及待的拿着筷子,夹了半个用嘴吹了吹送入口中,这一下就唤醒了味蕾的记忆,终于又吃上了汤圆,感觉美滋滋的,仿佛好像是在家过元宵节吃汤圆一样。
一碗汤圆引起了我的思乡之情,元宵节吃汤圆是传统习俗,寓意着家庭和睦团圆,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吃完汤圆过后,全身精力满满,我一看手表时间已快到5点钟,然后我们就各自高高兴兴的归队了。
(注: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杨永文:汉族,四川泸州人,生于1968年6月,高中文化,1986年10月—1990年4月在原西藏军区山南军分区边防第五营服役,1990年1月入党。曾任新兵连文书、营部通信员、驾驶员等。
作者:杨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