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温经典”频道播出的剧目中,由王朝柱执笔,张多福、刘娟执导的重大革命题材电视连续剧《寻路》,以较过往更加宏阔的历史书写视野,展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赓等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至1932年间奋斗求索、顽强坚持革命斗争,为中国革命闯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伟大道路的故事,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该剧于2013年首播后,引发了观众对革命故事和英雄史诗的广泛讨论,获得了第30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此次《寻路》的再次热播,让观众又一次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信仰与风采。
张多福导演近照
张多福导演此前曾担任演员多年,近年来专注于革命题材作品的创作。近日,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特别邀请他接受访谈,回顾《寻路》的幕后创作经历。
张多福: 《寻路》是2012年拍的。那个时候我们的《我叫王土地》正在央视播出,王朝柱老师很认真地看了那部戏,认为里边有一些有新意的地方,艺术性很强,场面、气势感(都很到位),看完了以后就希望由我来执导《寻路》,去突破当时革命历史题材固定的模式,(让作品)从观念上、视角上能够更新颖一些。他们就通过天津电视台找到我,请我一起来合作。
电视剧《寻路》海报
我初次见王老师是制片人带着我去象山,他在象山一个宾馆里写《寻路》的剧本。他一看到我说:你那个《王土地》我看了!然后给我介绍了关于《寻路》的一些故事,包括重大的事件,这里边有很多是新揭秘的一些史料,也跟我讲到了一些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
说完以后,我大概等了4个多月吧。王老师既然能够定下我,我就把别的戏都给推掉,专心地等待王老师这部戏。
张多福:我跟王朝柱老师见面时他说到:张导演,你要是想拍我这个《寻路》,得做点功课,你(要)把这些书都给看完了吃透了。我当时看看周围,哎呀,沙发上堆的全是书。要我把这些书都看完,得看多长时间?
后来我真的去到书店,我夫人陪着我购买了跟《寻路》那个年代有关的书,类似于像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包括蒋介石、杜月笙等个人的传记类型的书。当时我规定自己在家一天看多少页,大概两天看一本。因为那个传记都是几册,(内容)都很多,也希望自己能更多地了解这些人物。后来我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把买的这些书全部看了。
王老师那边又给我提供了他们拍的《长征》《延安颂》等一些作品,也希望我抽空看一看。我大概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一天10集,看了很多这种革命历史剧,看了以后知道人物之间的关系,包括这些大的历史事件,这对我后来在拍摄的时候把握这些东西还是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那个时候创作上很严谨,也很认真,因为是个(革命)历史大戏,希望不要让史学专家们挑出问题来。
电视剧《寻路》剧照
张多福:我主要拍的毛泽东这条线。原来开始是希望我加强拍上海的这条线,想让它好看一些。但是后来感觉红军这条线的演员都太年轻,演戏的经验都比较少,每天要在现场去跟他们交流。加上里边的战争场面,很多东西难度太大,(剧组决定)说导演你还是来拍这边吧。
所以刚开机时我在天津,开机完了后就定调子,先拍一个样子,先把国民党(的戏份)拍出一种感觉来,教给他们剧组。我们再带着人去另外一个地方拍摄,两条线在走。
张多福:我们需要特别关注两个部门。一个是造型部门,就是(革命历史人物造型)像不像。一旦不像,人们就会指责你。这个人物造型像不像这个伟人,像不像这个英雄,这个部门很重要。还有一个部门,就是涉及到烟火爆破的部门。爆破部门一旦出了问题,涉及到人员伤害,是拍摄中比较严重的。
我们在现场拍摄战争戏,总希望战争场面的气氛更好一些,这个时候就希望爆破的东西,比如炸药多一些。有些时候现场场面又大人又多,炸点很多很乱,容易出事儿,会让你感觉到很害怕。所以在拍摄这种战争戏的时候,我永远都提着心在看监视器,不停地提醒,生怕出事儿。
张多福: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把控,是创作革命剧比较难的点。比如,那个时候周恩来他们从上海转移到苏区,当时项英、周恩来这些人的级别都比毛泽东高,所以开会的时候按照排次毛泽东就会坐在边上。 但随着故事往下走,毛泽东的位置越来越高,越来越高,他坐的位置就会不停地变化。包括(电视剧)最后像在古田会议上,朱德、陈毅、毛泽东,他们怎么坐这些位置,都是要好好地去研究,生怕出了错误。
我理解的《寻路》,是1927年中国共产党处在一个艰难的十字路口,要不要建立自己的武装?有不同的意见。这时候他们寻找到一条道,就是毛泽东后来在八七会议上说到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一定要重视军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所以才有当时的南昌起义建立中国共产党自己领导的军队,再到秋收起义、广州起义(1927年)。
电视剧《寻路》剧照
张多福:比方说我们拍大柏地战役。
大柏地战役当时剧本上(描写)并不太多。(剧中)的战役太多,总要有个侧重点吧?我就问我们跟组的一个史学家,这么多战役里我想拍一个重头点的戏,重新设计一下,你觉得哪个战役值得我们拍?他说:张导,你要拍很少有人说起的大柏地战役,这场战役是红军离开井冈山之后,一直被国民党(军队)追着打,打得也是东藏西躲的。那最后怎么办?毛泽东设计了一个诱敌深入,打了一个很漂亮的伏击战。他说这场战役很多地方都没怎么太写,你要选择这场战役,好好地“大书特书”一下,我说可以。
我就开始构思。我看了一些资料,写了毛泽东有一次突然很冲动地冲上了前线,并不见得是在大柏地战役,但他有这个举动,包括当时陈毅、朱德都在战场上,那时候子弹不多了,就(是)跟敌人厮杀。我就想把这段借鉴过来,再穿插着用一些写意的手法,在这场戏中展示共产党人的信仰。
大柏地战役中本来他们认为能够歼灭掉包围的敌人,没想到太多了,最后没有办法,指挥部的很多人都冲上去了。我就设计了朱德让警卫员看着毛泽东,不准主席下去,他跟陈毅他们带着所有的红军杀到前线去了。剧中毛泽东一看这个情况一定要冲到第一线,警卫员就不让他上,拦着他。他说不要拦我,他要上。最后,我们就写意地处理了毛泽东在爆破的那种灰尘烟雾中,走上了一个山坡,看着眼前红军在跟敌人厮杀,说:同志们,共产党员们,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之后他拿着望远镜,在那儿唱《国际歌》,给所有的战士鼓舞士气。所有人一看说毛委员都来了,大家就开始拼命跟敌人绞杀在一起。
这个时候有一个战士为了护那面旗子,死在旗子边上,好像雕塑一样。因为那个时候军号已经吹响了,边上的战士举起红旗,再次冲向山坡,(他)再次冲向山坡的时候,又中弹摔倒在地上,后面又有一个战士冲上前扶起那个旗子。最后,在红旗的引领下,军号的催促下,很多战士冲向山坡,让这面旗子不能倒。这面旗子当时我们设定的那种感觉,是共产党人的一种信仰,这种信念不能倒,而且前仆后继地,一个人接一个人地扑上去,传递给战友,一个接一个,最后画面全部慢慢变成了红色,这些人像英雄纪念碑上的雕像一样,屹立在那儿。
毛泽东站在山坡上看着这些战士,眼睛里含着泪水。陈毅跟朱德慢慢地走向毛泽东,三个人互相对望了一下,手紧紧地拉在一起,《国际歌》响起。因为我看过一个资料,毛泽东喜欢《国际歌》。这首歌很悲壮,也特别能够催人奋进。所以,我们平时拍一些英雄人物就义啊,监狱牢房啊,或者拍一些大的场面、关键的时候,都会用《国际歌》来衬托这些场景的气氛。
(大柏地战役场景)这是单独设计的,(剧本里)没有,我写了好多页纸写这个情绪。最后《寻路》所有的片头画面用的都是这个。
张多福:我觉得“重温经典”这个设想各方面都挺好,利民。(让)老百姓能够再次重温以前很喜欢的那些经典作品,知道在哪儿去看它,而且这些作品确实能够传达出老百姓所喜欢的东西。
(《寻路》拍摄)井冈山的时候,朱德跟毛泽东他们上山去挑粮食,寒冬腊月天很冷,大家穿着草鞋。看到大家悲惨的状态,毛泽东带着朱德就唱起了《国际歌》,想给大家鼓鼓劲儿。但是我们在现场拍摄的时候,所有参演战士的这些学生不会唱也不知道《国际歌》。
电视剧《寻路》工作照
我们这些搞文艺的人为什么说要有一份责任心呢?我们要把那一段历史介绍给现在的观众,让他们了解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是先烈们献出生命鲜血换来的。“重温经典”(频道)能够让他们再次看到《寻路》这样的作品,他就会受到感动。所以我觉得这个频道设置得很好,而且对我们这个行业也有帮助。
张多福:我觉得我们现在拍年代戏也好,拍革命历史剧也好,有些跑偏。很多画面为了美,就把当年艰苦的革命斗争拍得过分浪漫了,让现在的人看了以后觉得当年也没那么苦嘛。这是一个误导。
所以我们在创作的时候,历史剧就是历史,要去还原它,而不能为了画面、为了一些特殊的效果去夸张。包括我现在要拍的江姐的戏,我们真是严格按照在血雨腥风(的)那个年代,什么都困难什么都缺,一个屋里就两把椅子,空空荡荡,桌面上没那么多花里胡哨的陈设。因为环境太华丽了,会给观众造成了一种不好的(误导)。像《寻路》里边也严格遵循这种创作规律,当时很严谨,这些片子能够放给现在的人看,特别是我们影视圈的人看,让他们看看原来过去是这样处理的,这样处理是可以的。
张多福:求真求正,讲原则,讲责任担当。
咱们过去的老电影《上甘岭》《南征北战》,小时候天天在看,太真实太好看了。当年我在长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戏的时候,那个化妆师就是参加过《英雄儿女》(拍摄)的,他说他们当时体验了4个月的生活,每天看朝鲜老百姓怎么干活儿,那个妆怎么化怎么弄,包括(怎样)在水里面抬担架,人家是这样创作了一部经典作品。
现在有些作品看了剧本就去拍,太空洞了。我觉得各方面的原因,过分讨好观众,过分追求市场效益而忽略了一个真正的艺术作品的思想性包括艺术品质的问题,还有就是社会的积极效益的问题,最后才能够谈经济效益。这样相统一,就是思想性、艺术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才能算得上一个真正的好作品。
1987年,演员张多福进入观众视野,第一部作品就担任许鞍华导演电影《书剑恩仇录》中的男一号,也是被金庸先生首肯的陈家洛扮演者;1995年,他又从演员毅然转型导演,自此扎根幕后创作近三十年,作品题材广泛。
张多福导演称这次口述历史是他从业至今接受的最系统的访谈,在交谈过程中,他分享了自己早年从淮北市歌舞团到昆明军区国防文工团的艺术追求,成名后为何转型幕后,代表作创作过程中的困境与突破等不同阶段的人生经历,创作之路上的取与舍、运气与坚持、直面困难与笑看风云都包含其中。
《寻路》成功的背后,是创作团队对品质和创新的集体追求。具体到张多福导演个人,他在《寻路》之前和之后都不乏精品,这次高质量完成重大革命题材作品创作,可以看作是他专业积累和坚定理念的一次必然的厚积薄发。
本文系“经典电视剧记忆”口述历史采集项目访谈文章
项目负责人:林卉(中国传媒大学口述历史专家)
本期执行:林卉 魏科 刘达 曹清江 李秋平(中国传媒大学团队)
策划:赵聪 李璇
来源:张多福、林卉/“电视艺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