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虽少,真心就好;圈子虽小,干净就好。
有句老话说: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感情是最没道理可讲的东西。今天对你情深意切的人,明天可能没了踪迹。
身处黑夜之中,最亲近的影子也会消失。
为什么有些人看起来友善,却总是独来独往地生活,不是没有原因的。
01
三观不同,不想强融
三国时,管宁和华歆本是同窗好友。
管宁淡泊名利,一心钻研学问;华歆却爱慕权势,贪图富贵。
有一次,他们同坐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位大官坐着华美的车子路过,管宁还是目不转睛的看书,而华歆丢下了书本追着看。
等华歆回来后,管宁拔出身上的刀,把同坐的席子割断,淡淡地说:
“从今天起,我们不再是朋友。”
这就是“割席断义”的典故。
再契合的灵魂,也会因志向、经历不同而逐渐分岔,再好的交情,往往会有疏远的一天。
当年龄渐长,三观不一致,双方想要维持却也难以为继,自然慢慢就散掉了。
和不对的人在一起,彼此消耗,活得太累。不如洒脱转身,还自己一个更广阔的人生。
因缘好聚,也要好散。
不互相纠缠,不互相折磨,不互相不留活路。而是静静淡出彼此的视野,从此各自安好。
02
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无暇顾及他人
为什么有些人看起来友善,却总是独来独往?
从不张罗聚会,不喜欢去人多的地方凑热闹,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上下班,一个人学习,一个人逛街,一个人跑步。
奥黛丽赫本是很多人心中的女神。她得体优雅,是当时社交界的明珠。
但赫本曾说:
我喜欢独处,喜欢和我的狗一起散步……如果给我机会让我从周六晚上独自一人待到周一早晨,我会很开心。”
有的人不爱群聊,不与人接触,并不意味着生活就枯燥无味,了无生趣。
这种人是发自内心的喜欢独来独往。
他们不是格格不入,而是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自己喜欢、感兴趣的事情上面。
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喝自己的茶,赏自己的花,读自己的书,抚自己的琴,在享受“一个人的清欢”。
如今,很多人努力让自己显得合群,受人欢迎,却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与自己好好相处。
当一群人在狂欢时,里面的人往往是寂寞的,渺小的。而当一个人独处时,虽一人一室,内心却很充实,仿佛拥有了一个世界。
很喜欢哲学家黑塞的一句话:
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就是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03
与挚友交心,从不交浅言深
翻阅联系人,发现很多名字都想不起人来,通讯录塞满了人,能交心的其实不多。
与其花时间扩展人脉,不如和三两知己叙旧,舒服畅快。
钱钟书不喜社交众所周知。
曾有位颇有身份的大人物,在大年初二提着礼品上门想拜访他。
大过年的,这人来头也不小,可钱钟书隔着门缝,探出头来婉拒道:“谢谢!我很忙!我很忙!谢谢!谢谢!”
看似冷漠、不近人情的钱钟书,会从17公里外参加朋友的婚礼,也会和好友吴忠匡咏诗赏景、把书夜读。
更多的时候,他会与杨绛、女儿女婿待在家里,各自占一个角落埋头看书。
钱钟书形容自己的社交原则:
“不必找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些不痛不痒的话。”
独来独往的人,他们看似太孤独,其实很可能只是你不在他们的这个圈子里而已。
他们不强迫自己去融入圈子,也拒绝低质量的社交。
他们其实很温柔,只是不向每个人展露。
对世界冷淡,是为了把热情留给更值得的人。
朋友虽少,真心就好;圈子虽小,干净就好。
圈子会变,情也会变,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
很多你以为很要好的人,不知在什么时候就走散了。
若感情还在,就好好珍惜彼此。当双方再无交集,就要学会退场和告别。
恰到好处的冷漠,适可而止的关心,不为难别人,也不为难自己,不失为一种让双方都舒服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