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东团山,大家马上会想到位于松花江大铁桥东岸那座兀立的山丘,如今的吉林市城区境内,也只有这座山丘拥有“东团山子”之名。然而就在今天吉林市昌邑区东局子街道辖区内,还曾有一个东团山子,当然使用这个名称的并非山丘,而是一个特殊的居民聚落——团山子屯。这个屯子位于今东团山江对岸,长图铁路南侧,即维昌街两侧的正垣美仑堡、锦东花园、欣昌小区、阳光广场一带。

据记载,晚清吉林名将伊兴额的籍属就在团山子屯,因此猜测当年这里也是一个由巴尔虎旗人开发出来的城郊居民聚落,后来贵珊(胡氏)等晚清吉林旗人名将也是团山子屯人。但是在历史上,东团山子屯却长期为城外的一座普通村屯,据《吉林旧影》记载:1927 年户籍调查显示,团山子屯有户数58,人口572,这里曾设有一处团山子渡口,于是屯子的得名或与对岸的山峰有关,也或与渡口有关。

尽管地处吉林城远郊,或许是受旗人重视教育的传统影响,屯子里早就设有私塾。民国元年时,这里还创办了团山子小学堂,这个学堂即后来昌邑区第六小学的前身(九十年代昌邑六小迁至维昌街路南,今阳光广场,后与十八小合并)。由于重视教育,乡野之地也不乏精英,1914年毕业于保定军校骑2连的22岁青年胡麟书(疑与贵珊家族有关)就生于东团山子屯。

1926年吉敦铁路开始兴建,火车线路沿着团山子屯北缘而过,渡口附近还修建了松花江大铁桥,宁静的村落愈发热闹起来。然而当年的东团山子屯毕竟长期属于永吉县辖区。这里毕竟不是城区,以至于许多版本的城区地图中,东团山子屯往往被忽略。

截至目前,本人只在两幅地图中看到了东团山子屯的标注,其一是1930年绘制的地图,另一幅则是1933年绘制的地图。虽然两幅地图中的文字标注都放在了火车道的北侧,但实际上,吉敦铁路修建后,东团山子屯的聚落位置是在火车道的南侧。

随着岁月流逝,东团山子屯西侧的新地号逐渐成为更有影响力的地名,加之大铁桥、旱江桥等新地标的出现,尤其是容易产生歧义的松花江东岸的东团山,山脚下也有了越来越大的居民聚落,于是作为地名,东团山子屯渐渐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或是缘于“东团山子”的历史记忆烟云未能散尽,以至于《吉林市地名志》的编者把“东团山子古遗迹所在地”也误写到这里(东红路居委会词条)。











特别鸣谢贾大为先生、邴赫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