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王晓慧 通讯员 王亚男 北京报道
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具体呈现。其中,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
2025年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次推出视障版和听障版无障碍转播,手语演员通过AR虚拟技术,置身春晚演播大厅进行手语“解说”。竖屏多画面包装同步呈现春晚实况与手语演员画面,辅以AI语音技术制作字幕,满足听障人士的观看需求。同时,通过音频对春晚节目进行创作解读与背景拓展,让视障人士更好地“听”春晚。
让爱无碍,总台首次无障碍转播真是做得“有声有色”,让4500多万听障人士和视障人士能够与健全人一道共享春晚饕餮盛宴。
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科技助残新篇章
科技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逐步消除着曾经横亘在残疾人面前的各种障碍,它同样是落实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场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为残疾人带来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
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同期,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又对“新质生产力”作出了全面阐释。同时,“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写入了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被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之一。而科技助残,是落实新质生产力、促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场景。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相关产业帮助残疾人突破自身限制、超越环境障碍,为残疾人融入社会创造无限可能。
中国残联主席程凯曾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通过科技进步改善和提升现有产业,尤其是一些传统产业,以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方方面面的科技含量。“现在智能产品已经广泛应用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特别是科技助残,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高新科技成果给残疾人的能力再造、功能修复等等带来的希望”。
新质生产力将通过科技创新,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的辅助设备和康复医疗等解决方案;新质生产力将推动康复辅具产业的发展,通过新技术手段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新质生产力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也将显著提升残疾人服务保障水平。
科技赋能残疾人美好生活
近五年来,中国残联设立各类科研课题300余项,助推助残科技研究、应用。其中一批科研成果已得到推广应用,在提升残疾人生活质量,助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视障人士在首届汇爱科技展上体验电子导盲犬
以北京市残疾人服务示范中心(下称“示范中心”)为例,在2024年3月举办的“科技赋能 畅享未来”首届汇爱科技展上,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助残产品汇聚一堂,电子导盲犬、同声传译字幕眼镜、AI数字手语人、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脑机接口技术等助视、助听、助行、信息无障碍四大类数十种展品参展,示范中心运用科技的力量为残疾人赋能,助力他们更加便捷地生活,也为国内有志于开发助残科技产品的企业搭建沟通互动的平台。本次助残科技展吸引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不仅有众多残疾人及其家属和各级残联前来观展,还有大批慕名而来的社会公众,参观者亲身体验了科技助残的盛宴。
肢体残疾人在体验外骨骼机器人
“外骨骼机器人以及脑机接口技术的问世,让我看到了重新站起来的希望。”杜鹏是一位靠轮椅代步的肢体残疾人,他希望未来能够依靠科技的力量实现“站起来”的梦想。
多年前,杜鹏凭借科技产品的应用,实现了独自出行以及居家生活和就业的无障碍。
“如果电子导盲犬将来能实现量产,希望它有朝一日能带我去遨游世界。”视障人士王家骥在体验电子导盲犬后满怀期待地发出感慨,在日常生活中他已经实现了居家环境的无障碍化,通过智能音箱用语音控制冰箱、电饭煲、空调等家居用品。
科技展上,现场观众体验同声传译字幕眼镜和AI数字手语人
据记者了解,展期结束之后,大部分科技助残产品研发企业主动将展品留在示范中心高新科技助残展区进行长期展示,他们希望通过残疾人和观众的亲身体验,进一步了解残疾人等群体的需求,为后续更加精准的研发提供有力支撑。示范中心在对接企业与残疾人需求的同时,也积极推动科技产品更好地在残疾人中应用,深入挖掘部分已量产,且在残疾人朋友中反响好的科技助残产品向多方推介,努力推动更多优质科技助残产品纳入政策支持范围,让更多的残疾人朋友能够共享科技发展成果。
未来,示范中心将以国际一流、国家标准、首都特色、集成联动、示范引领为目标,按照科技赋能、精准服务、助力融合、共享美好为原则,打造国内、国际科技助残最新成果的展示、体验和应用平台,提升全社会科技助残服务意识,让更多的科技成果惠及残疾人。
随着更多科技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朋友将可共享科技进步红利、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新质生产力将为残疾人朋友插上“隐形的翅膀”。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