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产汽车正式宣布终止与本田汽车长达半年的合并谈判,这场曾被寄予厚望的"日系联盟"构想因控制权争夺宣告破灭。而随着雷诺集团重启与富士康的股权交易谈判,传统汽车制造商与科技企业的跨界整合正进入全新阶段。


控制权博弈击碎合并愿景

根据双方披露的信息,谈判破裂的核心矛盾在于合并后的治理架构。本田坚持通过控股公司模式将日产子公司化,要求获得新集团超过半数的董事会席位,这直接触动了日产的核心利益。作为拥有雷诺-日产-三菱联盟运营经验的车企,日产显然不愿在合并后失去话语权。更关键的是,本田对日产提出的"2026财年营业利润提升三倍至4000亿日元"的硬性指标,在日产当前经营状况下无异于天方夜谭——其2024财年营业利润预期仅1500亿日元,第二财季更录得93亿日元净亏损。

中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双方在新能源转型关键期都面临技术迭代压力,此时强求利润倍增实属不智。"日产前CEO卡洛斯·戈恩更直言此次合并是"绝望之举",暗示两家日系车企在电动化转型滞后背景下试图抱团取暖的困境。

富士康入局带来转机

随着本田合并计划搁浅,雷诺集团持有的日产36%股权处置方案重回谈判桌。据知情人士透露,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正与雷诺就股权收购展开深入磋商。相较于本田的严苛条件,富士康展现出更大灵活性:不要求利润对赌协议,更关注技术协同与制造资源整合。

这种差异化的合作思路恰恰契合日产现阶段需求。作为全球最大电子代工企业,富士康在MIH电动车开放平台、固态电池、智能座舱等领域的技术积累,可为日产电动化转型提供重要支撑。而日产成熟的整车制造体系与全球销售网络,则能帮助富士康实现从"代工苹果"到"制造汽车"的产业升级。


合作成功可能性分析

从战略互补性来看,双方存在显著协同空间。富士康近年持续加码汽车业务,其"3+3"战略(电动车、数字健康、机器人三大产业,人工智能、半导体、新世代通讯三大技术)与日产"Ambition 2030"电动化蓝图高度契合。特别是在北美市场,日产凭借Leaf积累的电动化口碑,结合富士康俄亥俄州工厂产能,可快速形成本土化竞争优势。

但挑战同样不容忽视,首先是技术整合难度:消费电子与汽车产业的研发周期、品控标准存在本质差异,MIH平台能否满足日产质量体系要求尚待验证;其次是股权结构复杂性:雷诺-日产联盟本就存在股权倒挂问题,富士康若介入将形成"法资-日资-台资"的三角博弈;最后文化融合挑战:传统日系企业的精细化生产理念与科技企业的快速迭代文化需要长期磨合。

行业观察人士认为,相较于整车企业合并,这种"科技+制造"的跨界联盟更符合产业变革趋势。正如特斯拉与宁德时代的合作范式,日产与富士康可能在电池技术、智能网联等领域建立模块化合作,而非追求股权层面的深度绑定。

四、产业变革下的新逻辑

此次合并终止事件折射出汽车产业转型期的深层矛盾,当电动化、智能化重构产业价值链条时,传统规模效应让位于技术创新速度。本田-日产合并构想延续的仍是"规模制胜"的旧逻辑,而富士康的入局则代表着"科技赋能"的新思维。

对于日产而言,选择富士康意味着接受从"整车制造商"向"移动服务商"的身份转变。这种转变虽伴随阵痛,但相较于在传统联盟中继续消耗,或许能更快获得智能化转型所需的技术弹药。全球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百年未有的变局,或许正如戈恩所言:"这个行业需要的不是更大的恐龙,而是更敏捷的猎手。"

本文源自:金融界汽车

作者:AI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