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汽车就像一位坚持说自己知道方向的老司机,最终却迷失了方向。

2月6日,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产汽车社长内田诚正式告知本田汽车社长三部敏宏,日产决定终止与本田的合并谈判。此前,《上海汽车报》在去年12月29日的报道中就已经指出,业界普遍不看好两家车企的合作。

需要提出的是,截至目前,两家公司并未正式宣布终止合并事宜。同时,两家公司重申,他们计划在2月中旬左右宣布未来计划。《日本经济新闻》称,双方是否会重新进行统合谈判,或仅继续在电动汽车等领域合作,将在今后进行审议。

核心争议

日产汽车与本田汽车在去年12月宣布开启合并谈判,计划以共同出资成立一家控股公司、双方均作为该控股公司子公司的方式进行合并。如果成功,新公司将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制造商,仅次于丰田汽车和大众汽车。

但是,有望改写汽车行业历史的经营合并谈判即将彻底“告吹”的背后是日产汽车的“自尊心”作祟。

据多位知情人士透露,谈判矛盾集中在日产汽车是否应成为本田汽车的子公司上。据日本公共广播公司NHK报道,本田汽车的市值高达470亿美元,几乎是日产汽车的5倍。本田汽车表达的立场是,除非日产汽车同意成为其子公司,否则本田汽车不会接受整合。而这一提议与2024年12月23日公布的成立合资控股公司的计划背道而驰,并遭到了日产汽车内部的强烈反对。

此外,日产汽车的财务状况不够理想也一直阻碍双方谈判的进度。

日产汽车已经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以改善自身状况。除了对销售和运营前景做出调整外,日产汽车宣布将竭尽所能节省30亿美元。日产汽车在去年11月确实宣布,计划在全球范围内裁员9000人,并将全球产能削减20%。此外,日产汽车还计划向联盟伙伴出售其所持有的三菱汽车股份,上限设为10%。

但据报道,本田汽车对日产汽车的上述进展不满意,认为“力度不够”,并呼吁采取更严厉的措施,以确保成功扭转局面。本田汽车高层表示:“希望日产能痛下决心。”

业界早有预料

在二者宣布合并消息时,《福布斯》就指出,两家企业在文化方面风格迥异,日产汽车更注重精细化管理,形成了纵向分割的部门结构,本田汽车则以“现场主义”为主,管理模式较为简单、直接。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有可能导致两家企业合并后在决策和运营中产生冲突,影响整合效率。

据知情人士透露,在这几十天的洽谈中,本田汽车高层早已对双方决策速度的差异感到不耐烦。从这一细节处也印证了两家企业文化的不同之处。

前雷诺-日产-三菱联盟主席戈恩也表示:“你得明白,本田汽车是一家非常强大的工程公司,日产汽车也为自己的工程技术感到自豪。问题的关键是,如果这是一次合并或者只是组建联盟,那么新的公司将采用哪些技术?可以肯定的是,这将是一次非常艰难的决策。”

戈恩认为,两家公司在技术领域的互补性比较低。提到日产汽车的技术,就不得不提到其独创的混合动力技术“e-POWER”。时任日产汽车社长卡洛斯·戈恩曾表示:“e-POWER”是一项能够实现轻快驾驶和燃油效率的创新技术。

然而,“e-POWER”技术虽然在城市道路上低速行驶时能够实现低油耗,但在高速公路上油耗表现较差,因此尚未投放到地广人稀的美国市场。

相比之下,本田汽车旗下混合动力汽车在高速行驶时的油耗表现优于“e-POWER”,并且在北美市场的销量正在增长。日产一直引以为傲的“技术”遭到了否定。本田汽车高层表示:“就目前而言,我认为我们的混合动力技术不会输给日产汽车的‘e-POWER’。”

而在产品层面,本田汽车和日产汽车也存在较为严重的重叠,合并后的新集团会面临无法有效发挥规模效应的困境。

日产汽车时日无多

据《金融时报》于去年12月报道,一位日产汽车高管透露,目前日产汽车可以支撑的时间只剩下12—14个月。但如今,可能已经不到一年时间。全球大洗牌,已经把日产汽车洗到了牌桌边沿。

日产汽车董事会正在敦促首席执行官内田诚和其他高管在与任何潜在新合作伙伴进行谈判的同时,制订更全面的重组计划,目标是在2月13日前制订出更深入的改革方案。

据路透社报道,富士康科技集团母公司鸿海集团将再度成为日产汽车合作的有力“候选者”。

在外界看来,失去本田汽车的依仗后,对于日产汽车而言,首要的便是与富士康的合作可能会为这家日本汽车制造商提供急需的现金注入,尤其是在被迫裁员9000人并将产量削减20%之后。同时,在与本田汽车合作谈判中,日产也已经展现出对智能电动汽车发展方向的强烈诉求。而富士康在多年前布局电动汽车制造后,始终未能迎来合适的客户。

《上海汽车报》认为,富士康一直以来比较重视制造和零部件领域,在电动化方面,与日产汽车的战略方向也有共通之处。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在如今“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与尖端半导体采购能力强大的鸿海合作,对日产汽车来说,十分有利。日产与富士康合作,将蕴含打造强大亚洲EV供应链的潜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