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乌蒙山水,品宣威火腿。
今年春节期间,宣威市共接待游客39.78万人次,同比增长1.97%;旅游总花费42082.31万元,同比增长3.11%;举办各类文旅活动共37场次,累计参与群众达8.73万余人次。其中,尼珠河大峡谷生态文化旅游景区热度持续升温,共接待游客26355人,同比增长23.4%;东山景区人流如织,共接待游客24880人,同比增长10.6%;文旅新业态虹桥碗花山博煜基地备受游客青睐,来宾虎头山云间红军长征文化公园、板桥永安迤谷花海、西泽戈平火腿庄园、杨柳可渡荷花村火腿庄园等一批景点焕然一新,游人如织。
从旅游“冷门”地区到“热门”目的地,近年来,宣威市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推动旅游业与文化、农业等多领域深度融合,打造避暑经济,树立宣威旅居品牌,积极构建“旅游+”格局,旅游品牌建设不断加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助推民族地区群众走向共同富裕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在空间上的“融”、在经济社会上的“联”、在文化情感上的“同”,结成了牢不可破的命运共同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马红梅/摄
加强联合机制
注入文旅促“三交”新活力
每年玫瑰花盛开的季节,宣威市板桥街道永安村迤谷花海的3000亩玫瑰花竞相绽放,一眼望去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美丽的花海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各族游客在同一赏花空间内发生广泛交往,进而实现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近年来,宣威市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目标,激活永安村“乡村、社会、农民”三项资源,充分发挥企业、集体、群众三方主体作用,按照地域相邻、村情相近、优势互补的原则,有效整合周边村的土地、资本、劳动力要素,充分挖掘周边群众流转土地、老旧房屋和宅基地等资源,实现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转化增值,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群众”的模式,走组织引领、村社一体、合股联营、群众参与、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子,绘就产业兴、村庄美、百姓富的田园画卷。
五彩稻田冲 朱金云/摄
“我们现在种了3000余亩玫瑰花,有墨红、滇红两个品种,玫瑰花花期长,可以一直开到11月底。以玫瑰为主题,我们还开发了一系列产业产品,此外还种了芍药花、油菜花,给人不一样的视觉、听觉、嗅觉感官体验。”永安村村委会副主任王娅青说。
永安田园综合体占地面积近3万亩,既有依山而建的酒店民宿,又有依田沿河而种的上500亩草坪和玫瑰花海,山林碧野、阡陌纵横,可同时满足散步、露营、烧烤、聚餐、团建等多种休闲放松需求。“这个地方很漂亮,很适合带着一家老小前来,后面山上可以露营,可以住酒店,还可以住房车,我觉得非常好。”游客李女士说。
朵朵鲜花开出了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舞台”,也绽放了“美丽经济”。
截至目前,迤谷花海玫瑰花年产值达到1500万元,带动周边群众400余人就近务工,人均每月增收1500元。通过开办餐厅、民宿、农家乐等方式,各族群众不仅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也是参与者和推动者。在推进民族团结和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各族群众的心紧紧连在一起,携手创造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不断拓展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深度,汇聚起踔厉奋发、砥砺前行的强大合力。
2023年3月,永安田园综合体项目动工,打造以农业科技研发培训中心、乡村儿童乐园、民宿集群、星光牧场为重点的农旅融合示范区;
2023年,启动实施火腿庄园建设项目,围绕“火腿+乡村旅游”主题,构建了“托管公司+龙头企业+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打造农文旅融合新路径;
2025年1月3日,水城宣威乌蒙山系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联盟在宣威开展旅游市场考察推广活动,这是宣威对“云贵五城”区域文化旅游联盟作出的积极响应……
在宣威,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早已告别了“单打独斗”,文旅融合发展唱响了“联盟机制”的主旋律,不断壮大了旅游促“三交”参与主体、客体,有形有感有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扩面提质增效。
尼珠河大峡谷景区 宣威市民族宗教局供图
深挖文旅资源
赋予文旅促“三交”新内涵
百年书乡,醉美戈平。提起西泽乡戈平村长房子村,便会想起那片千年古树和它迷人的秋色。
走进长房子自然村,不少游客正在烧烤区旁的小河边玩水,大人孩子的笑声不断。沿着百年古树林里蜿蜒的鹅卵石路走进村子,游客们在咖啡馆里小坐、拍照,一享清凉安逸时光。
火车站前的文化盛宴 周飞/摄
“西泽乡不仅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红色文化,而且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享有‘白糖之乡’‘柿子之乡’‘竹编之乡’‘文化之乡’的美誉。”西泽乡政府工作人员蒋雨含介绍,西泽乡政府通过“旅游+农业”“旅游+文化”,塑造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文化形象。
走进位于戈平村的竹艺坊,箩筐、果盘、背包等大大小小、十分精美的上百种竹艺品映入眼帘,所有竹艺品既融入了传统的乡土文化,又散发着独特的现代艺术魅力。
作为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西泽竹编,工序复杂,十分考验人的耐心和毅力,不仅是宣威人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一种手工技艺,也是一种优秀的乡土文化。
当传统竹编逐渐淡出市场、众人选择放弃的时候,云南省非遗传承人尹德飞却靠着一份扎根故土的信念坚持做下去。
盛夏的清凉 张丽芳/摄
“我想通过自己的宣传和讲解,带动当地人传承竹编技艺,让西泽竹乡的竹编产品为外界认可,同时帮助种植有竹子的住户增加收入。”怀着一份初心和热忱,尹德飞坚持了下来了。
通过西泽乡的保护发展以及传承人的弘扬,西泽竹编的发展潜力正在被激活。西泽乡政府先后投资120万余元,移栽竹子8万余株,竹林面积扩大到8100亩,建有竹艺展厅和手工体验坊,让非遗融入乡村旅游发展建设,让各族游客认识到西泽竹编,不仅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丰富了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为全面推动非遗传承人之间交流合作搭建平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唤醒历史记忆、传承文化根脉的歌舞表演中得到传承,在各族人民享受听觉、视觉和味觉盛宴的过程中得到发扬。2023年8月18日,中国·宣威(2023)火腿美食文化旅游节在宣威美奂广场举行。
期间,歌伴舞《响马帮》、歌舞《宣威人民等你来》、花灯歌舞《盛世欢歌》等精彩节目陆续上演,宣威火腿饼、西泽白糖、杨柳干酸菜、倘塘黄豆腐等曲靖各县(市、区)各式各样的非遗产品整齐摆放在各个展位,各族游客切身感受非遗的魅力,品味民族文化之美,凝聚民族团结进步力量。
五彩稻田冲 朱金云/摄
以文塑旅,深挖文旅资源内核;以旅彰文,激活拓展文化资源。多年来,宣威市凝心聚力打造“火腿之乡石榴红·籽籽同心跟党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品牌,不断开发文旅融合新业态、乡村旅游新路线,打造火腿博览馆和浦在廷故居及宣威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等文化场馆,讲好宣威故事;举办中国·宣威火腿美食文化旅游节、杨柳山歌节、东山彝族火把节、三月三民俗节等民族节庆活动,创新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创作大型传奇花灯剧《千里送鹅毛》、花灯歌舞《宣威火腿情味长》、现代花灯剧《石榴花红》等精品剧目,充分展示了各族儿女共谱民族团结曲、共唱宣威和谐歌,和睦融洽生活的良好社会氛围。
坚定文化溯源“宣威底气”,擦亮民族团结“宣威名片”。宣威在守住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着力打造宣威旅游品牌,让各族游客在深度旅游中,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各民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宣威气质。
俯瞰五彩稻田冲 朱金云/摄
推进产业融合
拓展文旅促“三交”新空间
“宣威火腿远名扬,饮和食德传四方。只是听说不得吃,不知哪天亲口尝……”在宣威,这首云南山歌《宣威火腿天下香》可谓家喻户晓。
在深化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宣威市积极探索“宣威美食”招牌,赋予了宣威旅游美食的芬芳。
走进宣威市东山镇火石盆宣威火腿庄园,石墙青瓦、千年古树、非遗美食……全新亮相的小村庄青山环抱,村内住房高低错落,传统氛围浓郁。
欢乐彝族年 董娜/摄
2023年,东山镇充分发挥火石盆村优势,深度挖掘火腿古法腌制酵储技艺、传统古朴村落文化特质,启动火石盆火腿庄园建设,以“原址改造提升、融合创新发展”的思路为主导,建设高端火腿制造基地,打造火腿文化乡村旅游品牌。自建设以来,火石盆围绕“火腿+乡村旅游”主题,引入民宿、生猪认养、高端火腿定制、原生态杀猪饭等业态,让游客沉浸式体验火腿文化与田园风情的深度融合,“头回客”变为“回头客”,将“流量”变成了“留量”。
“火石盆村内的房屋大多为土石砖砌房,为宣威火腿的腌制提供了绝佳的储藏条件,加之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气候优势,把这个小村落孕育成了火腿腌制的绝佳之地。东山火石盆宣威火腿庄园于2023年6月开工建设,在保持村庄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建成集火腿加工体验、景观游乐、生猪养殖、餐饮美食于一体的宣威火腿庄园。”火石盆村党总支书记高立介绍道。
从养好一头猪、做好一只腿开始,火石盆村与“文化+民宿+餐饮+休闲娱乐”等农文旅全产业融合,带动人文旅游、乡村休闲、民宿餐饮等多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新的消费场景,将乡村资源转换成文旅资源,打造农文旅融合新路径,为各族群众致富增收打开新路子,为全市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丰收节农特产品展台 来源:宣威市复兴街道
2024年农民丰收节期间,复兴街道稻田冲宣威火腿庄园里的百亩稻田金黄一片,风一吹过,稻浪一浪接着一浪,美不胜收。
“稻田冲果真有一片稻田在这边,今天过来心情比较愉快,风吹过来的话可以闻到稻香的味道,等会还可以尝一下这边的米,感觉很好的。”一名游客说。
稻田冲宣威火腿庄园依托稻田冲当地独特的地理生态、农耕文化、人文环境等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宣威火腿传统技艺文化,围绕“家园、田园、乐园”三大板块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着力打造“宜乐、宜游、宜居、宜业”的和美村庄。
在这里,春可赏花、夏可捞鱼、秋可摘菜、冬可煮酒。“大量游客来稻田冲感受稻浪,看稻田美景,品尝稻田鱼的美味。我们通过项目实施,增加了当地居民的就业岗位,实现了企业与居民共赢,促进了乡村旅游业发展。”稻田冲宣威火腿庄园负责人朱志说。
因地制宜,融合发展。芙蓉村凭借其独特的发酵环境与彝族古法制作技艺,制作出了品质上乘的芙蓉彝寨宣威火腿;年猪小院传承了宰杀过年猪,品尝原生态年猪饭等传统习俗……目前,宣威市已建成中国·宣威火腿博览馆,并打造了宣威火腿文化主题步行街、非遗传习馆、宣威火腿庄园等乡村文化旅游景点29个。
宣威深挖资源优势,加大力度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同向发力、互为补充的新格局,不断开发具有宣威特色的旅游新场域,为文旅融合、文化传播提供强大动力。
宣威“虎头山·云间红”长征文化公园 王丽梅 朱树通 黄泽
优化产品供给
打造文旅促“三交”新阵地
世界第一高户外观光电梯、世界最高的高架悬索玻璃吊桥、世界最高外悬玻璃观景平台……位于云贵交界处的尼珠河大峡谷景区隐匿在巍峨深邃的群山与若隐若现的溪流间,处处犹如水墨画一般。
尼珠河大峡谷地处云贵两省交界地带,距离宣威市87公里,距贵州省六盘水市60公里。在这片土地上,绝壁高耸,云雾缭绕,为翼装飞行提供了绝佳的舞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连接滇黔两地的重要旅游通道,吸引了大量游客。
2017年,随着普立特大桥建成,宣威市引进尼珠河大峡谷生态文化旅游项目,通过打造峡谷栈道和崖壁电梯等,提升景区游玩体验。
“下了观光电梯,再换乘缆车,就能到‘网红’玻璃吊桥和520米悬挑观景台拍照了。”来自贵州的游客秦女士兴奋地说:“这是我们一家第一次到尼珠河大峡谷游玩,一开始是被网上的照片‘种草’的,没想到实地比照片更惊艳。”
尼珠河大峡谷的热度持续攀升,其壮丽的景观与独特的地理环境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更受到低空飞行爱好者的欢迎。
2024年11月23日,尼珠河大峡谷第一届高空跳伞世界锦标赛激情开幕,来自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加拿大等16个国家的19名外籍运动员齐聚这里,翱翔峡谷,与风并肩。
中国翼装飞行员盛广强对尼珠河大峡谷赞不绝口:“这里的海拔恰到好处,气候宜人,风力适中,是低空翼装飞行与低空跳伞等极限运动的理想之地。特别是那520米的垂直断崖,在国内实属罕见,为运动员们提供了极具挑战性的飞行空间。”
花灯剧《石榴花红》剧照 宣威市民族宗教局供图
尼珠河大峡谷作为宣威市倾力打造的亮丽名片,景区建成了极限运动基地,涵盖滑翔伞、水滑道、旱滑道、网红桥、漂流基地及攀岩基地等多项设施。建成半山酒店与精品民宿,还有咖啡、酒吧、特色美食等业态。
一个个丰富起来的新业态、新产品、新线路契合了各族游客对旅游的新期待,众多定制化产品和服务也为旅游景区发展提供无限可能。
按照国家AAA级景区标准,宣威市阳光食品有限公司打造了一座占地约50亩的工业旅游观光工厂——宣威市阳光食品文化主题庄园,不仅为阳光食品提供了更先进、更高效的食品生产线,更为游客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工业旅游体验。以虎头山战役为核心灵魂,融合“红色教育、农业产业、乡村旅居”三大主题,建设宣威“虎头山·云间红”长征文化公园,为广大游客提供一个感受红色岁月、亲近乡野田园的开放式文化主题公园。
结合当下旅居新风尚,宣威市打造了官寨、戈平等多个避暑旅居度假村示范点,积极探索避暑旅居、康养旅居、乡村旅居、银发旅居等多元旅居发展模式,延伸拓展旅居产业链,丰富旅居消费场景。
山水有相逢,情谊自可通。宣威将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让“火腿之乡石榴红·籽籽同心跟党走”创建品牌更加熠熠生辉,让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宣威力量更加汹涌澎湃。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陈慧君 通讯员 曹若琪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