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
不知不觉中,就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极具浪漫与欢乐氛围的日子,它是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日,因此也叫它“上元节”,这是天官赐福的日子,在我国民间这个节日也承载着无数的习俗与传说。
而今年的元宵节就有点不一般,因为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的月亮是在十五日当天最大最圆。而且在热闹的花灯、香甜的元宵之外,还有一个神秘的传统——躲月,吸引着人们的关注。那什么是躲月,谁需要躲,又该怎么躲,躲多久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有着丰富多样的习俗。赏花灯是元宵节的重头戏,从东汉明帝时期提倡佛法,正月十五皇宫和寺庙点灯敬佛,逐渐演变成民间盛大的节日活动。
如今,各地的灯会精彩纷呈,北京的地坛灯会古色古香,自贡的灯会创意无限,各式各样的彩灯争奇斗艳,照亮了黑夜,也点燃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猜灯谜同样趣味十足,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彩灯上供人猜,既考验智慧又增添节日氛围。
当然了,还有吃元宵更是必不可少的,在北方地区基本都是“滚”元宵,而南方则流行“包”汤圆,虽制作方法不同,但都象征着团圆美满,一家人围坐吃元宵,满是温馨。
说了这些主流的习俗,再来说一说元宵节的一个冷门习俗——躲月。这个相对小众却充满神秘色彩的传统,在元宵节的历史长河中也有着独特的地位。
躲月,顾名思义,就是在特定的时间避开月亮。关于躲月的起源,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但在民间传说中,月亮在某些特殊时刻的光芒会对一些人产生不利影响,所以需要躲避。
那么,哪些人要躲月呢?第一类是新婚夫妇。在传统观念里,新婚夫妇的气场较弱,正月十五的月亮被认为蕴含着强大的阴阳力量,新婚夫妇如果直面月光,可能会冲撞这些力量,影响夫妻关系的和谐与未来生活的顺遂。
第二类是孕妇。人们担心孕妇腹中胎儿脆弱,月光的特殊能量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好的影响,为了保证胎儿的健康发育,孕妇需要躲月。
第三类是本命年的人。本命年被视为运势起伏较大的一年,本命年的人自身气场不稳定,躲月被认为可以避免因月亮的特殊能量而带来更多的波折。
第四类是身体虚弱、久病初愈的人。这类人身体抵抗力差,躲月是为了防止月亮的阴气入侵,以免影响身体恢复。
躲月的方法也有讲究。躲月,就顾名思义是躲避月亮,因此在躲月时间到来前,相关人员就要回到室内,拉好窗帘,确保没有月光直接照射到自己。
在此期间尽量避免外出活动,如果必须外出,也要做好遮挡措施,比如戴上帽子、打伞等。在躲月期间,要保持安静,避免大声喧哗,心态也要平和,不要情绪激动。
至于躲月的时长,一般从月亮升起开始,持续到月亮达到最高点之前。这个时间段,被认为是月亮能量最强的时候,避开这段时间,就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影响。
在现代科学的视角下,躲月或许没有科学依据,但它作为元宵节传统习俗的一部分,承载着先辈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对家人的关爱。
它是一种文化符号,提醒着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要忘记传统文化的根。在这个元宵节,无论你是否相信躲月的说法,都可以怀着对传统的敬畏之心,去了解、去感受这些习俗背后的故事,让古老的文化在新的时代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