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山东频道
非遗打春鸡传承人张艳正在教孩子们做锦鲤灯
正月十五挂花灯,是热闹喜庆的年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正月十五的临近,临沂市罗庄区蘭妈妈手缝工作坊内热闹不已。
在蘭妈妈手缝工作坊内,张艳正忙着教孩子如何制作锦鲤灯。
张艳不仅是蘭妈妈手缝工作坊的主理人,更是一位热爱传统文化、致力于技艺传承的非遗传承人。谈及此次活动时,她的热情和决心显得尤为鲜明。“今年是第一个非遗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年。”作为非遗传承人,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并传承非遗文化。“只有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非遗,才能真正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锦鲤灯作为元宵节的一种传统装饰,寓意着吉祥、幸福和繁荣,这与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谋而合。希望通过亲手制作锦鲤灯这个活动,能够让每个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非遗文化的独特之处,激发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起他们对非遗文化的传承意识。”
参加活动的孩子和家长在认真地做锦鲤灯
张艳耐心地指导着孩子们如何挑选材料、如何设计锦鲤的形状、如何巧妙地将锦鲤的每一个细节都黏合地栩栩如生。在她的悉心教导下,孩子们逐渐掌握了缝制锦鲤灯的技巧,他们的作品也逐渐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韵味。
徐嘉泽自己动手制作的锦鲤灯,对他而言,不仅仅是一个节日的装饰品,更是一个充满意义和祝福的艺术品:“这是自己第一次做锦鲤灯,感觉非常有意思。锦鲤象征着好运与吉祥,同时呢,锦鲤鱼灯中的“鱼”与“余”同音,通过这个锦鲤鱼灯呢,也给大家送上一份祝福,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好运连连,年年有余。”
此次活动不仅吸引了孩子们的积极参与,还吸引了许多家长前来陪伴。在制作锦鲤灯的过程中,家长和孩子们共同协作,互相帮助,不仅增进了亲子间的情感交流,还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孩子们和自己做好的锦鲤灯开心的合影
任玉花谈及和孩子一起做锦鲤灯的感受,她说到:“以往过元宵节,我们都是在超市或者集市上买现成的灯笼,今年是第一次和孩子一起做锦鲤灯,感觉非常的有意义。从挑选材料、设计造型到粘贴装饰,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乐趣和挑战,孩子也在其中找到了成就感和满足感。通过亲身参与,我们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这种从实践中得来的认识,比书本上的知识更加深刻和持久。”(张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