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拿这个“太极十要”比划动作,全错了。其实它告诉你的是“离开十要练功,心中拳理不明”。
这是告诉我们,这“十要”是拳理,不是动作要求。每一句话都是拳理。
“要虚灵顶劲”,但在你没有劲儿的时候,即虚实不分的时候,虚灵顶劲是没有的。
“含胸拔背”,如果你不知道内气是怎么归丹田的, 气怎么能往下走,你也是做不了含胸拔背的。
它是要求你要把心气放到肚里才可以,是里面的运动,不是外边的动作。
“松腰落胯”,如果不把胯打开的话,你的腰松胯活根本谈不上。
这一切都在第4条里“要分清虚实”,这是最重要的。但我们现在并没有分清虚实。
如果不知道什么是实性,什么是虚性,以上所说的一切都与你无关。因为它说的是虚力。那什么是虚实呢?可不是体重放在哪条腿,哪条腿就是实。虚实与脚的负重与否没有任何关系。
一个在陈家沟学拳十几年,后又师从某大师的人不相信K老师的话。他说,我能不能推你一下呢?K老师就先做了一个实,两人就顶上了,体重全在脚上。
然后,K老师又做了一个虚力,把体力换成了虚力,那人当时就悬起来了,而且K老师的两脚并没有换地方。最后K老师一只脚站着,那人用全身来推,而老师的脚还可以在地上乱动,他当时就傻眼了。他说,这是怎么回事?我们练了那么多年,说脚底要生根,说太极拳其根在脚呀!
轻重不是虚实,分虚实,脚不动就分了,根,是根性,即虚性。脚是虚性,这就叫其根在脚。
真正太极拳的劲源在丹田,不在脚。冯志强老师讲丹田一粒混元气。从丹田这里散出去,散到四周。其根在脚,说的是腿的性质都得是虚的,脚底的根性是虚的。所以说,道本虚无,本质是虚的。这个根是根性。
听说您的一条腿就棚住了那人的全身力气,而且腿还能动。不仅如此,您让上边端着他的气往脚下一走,那人哗的一下就掉下来了,而您人根本没动。那人说,我的观念被彻底颠覆了!
这叫走气。不让他亲身接触,他是死活不会信的。而我们又能摸几个人呢!
“沉肩坠肘,全身劲儿整”,讲的很对,但如果你不知道劲儿,肩劲儿,胯劲儿,腰劲儿,肘劲儿,这些你不认识的时候,沉肩坠肘与你没有关系。
它是把劲儿撂下去,不是把动作撂下去。而人们全把这些放在动作上了。你再怎么做,都是假的。这些全是里面的东西。
十要中说“离开拳理练功,心中拳理不明”,它不是说动作不明。
第六条要用意用心。什么叫用意?你不练意,怎么用意?这实际是用意导气的问题。“意气为君,内功自生”等等,都是在告诉你这都是里边的东西,不是外边的东西。是在走劲儿。这些都需要眀师带着你一个一个去认真体悟。
实际上,动作是让你感悟拳理的一个工具。但如果你没有把拳理搞清楚,那你这个动作干什么呢?学太极拳要先学读书,要先把理搞明白了,再给你一个动作去感悟这个理。
不断地纠你,拿理套你,让你在一个动作里去感悟这个理。这个理在动作里是什么感觉,什么状态,这个状态恰恰是这个理的体现,就叫“理法合一”了。所以“气无理,无以宰;理无气,无以行”。这个气,即我们的动作。
这几条刚刚在形上。然后它会调动你的里边的东西。这只是我们最初级的东西,一年级的教材。如果你连动作都还弄不清的时候,或者说你还不能意识你的动作的时候,比如说,你还意识不到渐变规律的时候,意识永远是断的,往下走,是走不下去的。
不把你的身体拉到“中”的位置,你的中气是养不出来的。到最后就不是体的事了。“中”,是无过不及,是这个动作不松,不紧,天天这么走,慢慢你的身体中的内气就会像一个刚刚吹起的气球,刚刚灌满,没努出劲儿,也没泄气,慢慢地养出这么一个气来。
慢练,为什么慢?如果不讲渐变,慢练了那么多年,不知道慢在干什么,脑子没有跟着慢,微变化,慢是没有用的。
慢练的目的是任何一点微变化我都知道。在慢中任何关节都要动,我要知道这个动,感觉到这个动。到最后,所有的关节都在动,但外边看不出来,因为你转的很慢啊,很微啊!如果只是慢腾腾,并没有用意识与你身体的各个部位联系起来,那很多地方还是死的,而你还根本没有认识到。
为什么要站桩?因为要守住那个你养出来的内气。你刚一上来,就让你站桩,根本没有内气,守什么呢?这一点我和某些大师意见不同。我接触过一些大师,他们说的很多,也都对,但唯独程序不对。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刚一上学,就拿着高中的课本让他学,让他做题,他能行么?!所以我们现在看前辈的东西,那些描述,都太对了!但你若按照那些描述去练,在没有人给你正确解读的情况下,就太毁人了!
我教学生从来不让站桩。现在站,像个木头疙瘩,越站越死。站无极桩,要到那个无极状态,去守那个无极状态。而只有松柔到全身不挂力,才叫无极。所以要先把自己松柔下来,等你身体里有真气了,守性的时候才站桩。那时的站桩你会日新月异的。
现在我们在练如何松上体,上体松不了,下身无法复制。等上体的感觉有了,用练上体时的感觉去找下体,去找身体所有的部位,等到身体所有的部位都像你的手臂一样的松柔了,你的身体里就会有真气了,那时你内性自发,前辈们所描述的各种现象就会展现在你的面前。
“再学几个月,自觉不如以前”。怎么练着练着反而觉得不如以前了呢?其实它告诉你了:“如有此景象千万不可泄气,正是进步耳!”
在我们放弃东西的过程中,其实你在进步。而“如今拳未进步,不能自知拳式坏的”。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如今你拳不进步,是你自己不知道你的拳式在破坏你的目的。所以,“人人必由此经过,越练越不明白,越练越啥都没有了,其实你在往前走。”
太极拳就是这么个东西。所以,这个时候要有老师的指点。就像有一个很深的山洞,唯有走出这个山洞才能走进光明。你没走过,深一脚浅一脚,越走越黑,不敢走了。不对呀!怎么没头啊?我是否走错了?你可能会折回去。但这时如果有一个走过去的人在前边对你大声喊:是的,没错。越走越黑,有泥潭,你只管往前走。这样的话,你心中有底了,你走走走走就到了亮处,走出去了!
太极拳的过程就是这样的。一要看有无走过去的人领路,二要看走过的人的话你是否相信。他让你往前走,你认为是对的。
但走着走着你产生了疑问:这不对啊!我怎么越练越不是那东西了?我所看的这些拳论上的东西为什么都不对我说啊?就又折回去了。
郑曼青说过:“这些东西,反正我对你说就是这样。但是我的徒弟们都不相信这个,都不跟我走了。”所以为什么真正走过去的人少?
比如说,某大师的徒弟成千上万,一上来就站桩,到目前没有一个人走出来。是大师不教么?不是,大师是真的在教。是程序出了问题。
大家不知道一年级的教材在哪里,全都买了高中的教材在看,开始做作业,然后在拿那些理论找动作。一年级学生做高中作业,有一个,错一个!没有明师给你解读,实际上你做不了那个作业。因为那些拳论讲的不是外边的动作,而是内里的要求。现在只有外,还谈不到内,你唯有练过来后你才明白!
为什么我们现在能说清楚?因为我们是走过弯路的,我们是一点一点走过来的。前边的20年我根本不知道松是怎么回事,怎么都松不下来。因为那时强调低,强调架子,强调位置,转到哪里等等。
老师是好心,但他没把理搞清楚,就让我们做那个年级的动作,结果我练了20年都不行。后来我哪里都不去了,踏踏实实在家看书。在前几年我也是越练越弱,思想上也迷茫彷徨过。所以我说,一要换得了脑子,二要耐得住寂寞,三要经得住诱惑,四要相信老师,持之以恒。
我所以现在敢这么坚决地对你们讲应该怎么练,是因为我们已经走出来了,不是光嘴说。
一定要把脑子放开,不要太去抠动作。人们动作抠了那么多年,谁把功夫练出来了?所以王芗斋说“这叫棋谱式太极拳”,是你摆出来的。
把一些老拳师的视频拿出来看看,比如傅仲文,冯志强,李经梧,外形上随随便便,好像漫不经意,但他们里边的感觉,里边控制的分寸一定是极精准的。
他们控制的是内在的虚性,他们是在拿虚力应对。你想想,真打起来千变万化,怎么可能一定多高,一定多低,什么方位?所以在动作的方位上要考虑的是规律,是大的原则分寸和距离,是太极圈的平衡规律在控制,只要不出这个圈儿,你会自平衡。
练一段时间会不一样,再听一边又会有新的感悟。要去找里边的东西。太极最后练的是一个感觉,所以叫意领气。内动意知,我独知。这是靠脑袋这个感觉在控制这个范围,比如说胯圈儿的内外。
外人看不见,不是外形的东西。一次我在打拳,做到白鹤亮翅,我的肩一下子就起来了。一老太太就走到我跟前说,你那肩不能抬起,要往下沉。我赶紧说,哦!谢谢谢谢!
我能说什么呢?大家都认为肩不起叫沉肩。但沉肩,并非指的外形上的下沉,而是肩劲儿得往下走,与肩的位置是两码子事。这就必须要说到虚和实,什么叫沉。
虚的重叫沉,实的东西往下坠,叫重。那个虚的东西叫沉气。气到哪里,劲儿就到哪里。所以叫松沉劲儿,是里边虚的东西下去了。松体就是松实(身体是实物),把体往下坠,就叫实。
虚还要往上拔呢!叫“西山悬磬”。虚灵顶劲,用脑袋,用意识,把整个身体拎起来,里边的劲儿却要扔下去。所以要分内外。
外,往上抬,里,往下扔,形体是绝对不能往下走的,一走就沉重了!但内气是要下去的。气是跟着劲儿走的,所以叫松沉劲儿。现在的任务是搅活这身体,让身体越来越软,软软的,慢慢那气就出来了。所以永远不要在你硬的地方打拳,要在松的状态下打。
就像你揉面一样,越揉越软,最后把你自己揉散了。当你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有气涨在身体里边,这时你就认识气了。这就叫懂劲儿了。
刀剑棍棒是要与身体合为一体的。
一个刺剑,可不是手腕在动,而是从脊柱就开始了,剑与你的手臂、一直连到脊柱,调动浑身的劲儿往一处走。(本文完)
真正的武学,不可能普罗大众,一直以来都是阳春白雪,是极少数人玩的东西。传武,需要真正的传承才行。现在已经开始招募,五月份开课,里面有很多各拳种优秀的功法,包括桩功、试力、内功、肩胯训练、技击、养生等,愿自己在武学路上少走弯路的朋友,请关注,可以加罗山主微信:18513683927进行交流。
附:
来源:传统武学
请欣赏短视频
投稿邮箱34813235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