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周坤

正月里的宴席上,少不了美味的羊肉。在安徽省天长市大通镇,有种山羊肤色灰白,长对旋角,偶有“肉垂”,被当地人称为“本地白山羊”。

时至今日,养殖户方庆明依然不敢相信,自己养了十几年的“本地白山羊”,现在成为一个新品种。


养殖场里的千秋山羊。人民网记者 周坤摄

时间回到2010年,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种质资源团队在天长市资源考察中发现,当地有一种山羊品种与长期畜牧的山羊不同。

据介绍,这种山羊被毛白色,肤色灰白,体型中等偏大,公羊额部有朵状长毛和颈背鬃毛,角形主要为“对旋角”和“弓形角”;成年公羊、母羊均有须,部分羊有“肉垂”。

发现该山羊品种后,团队对该山羊品种进行基因遗传分析,认为这是一个不同于其他品种山羊的独立种群。因唐朝时,天长市曾划地设置“千秋县”,该山羊品种便被命名为“千秋山羊”。

就在去年,千秋山羊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鉴定,成为我国开展第三次种质资源大规模普查以来在安徽新发现的山羊种质资源。


千秋山羊保种场里的羊舍。人民网记者 周坤摄

“没想到这个白山羊,还是个大宝贝!”听到这个消息,方庆明很欣喜,接下来的时间,一家人像呵护至宝一般养殖着千秋山羊。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珍贵遗传资源,天长市大通镇积极行动,建立了千秋山羊保种基地,逐步扩大千秋山羊的养殖规模。

“咩……咩……”记者还未靠近千秋山羊保种场,就听到了羊群的叫声。近前一看,保种场内的千秋山羊通身雪白,体型健壮,羊角弯弯,看上去非常机灵。


通身雪白的千秋山羊。人民网记者 周坤摄

没有杂交、不喂饲料,在天长市大通镇,千秋山羊逐渐成为一张亮丽名片。

“今年过年期间,千秋山羊特别受欢迎,几乎都是回头客买走的。”方庆明说,现在饲养的千秋山羊更值钱了。虽然千秋山羊没有别的山羊出肉率高,但味道好,市场供不应求。

品种好,效益高,羊群发展也快。如今,在天长市大通镇,千秋山羊的种群数量得以显著增长,从之前的3000多头,增加到如今的15000多头。


保种场里,养殖户正在打扫羊舍。人民网记者 周坤摄

“过去,像千秋山羊这样的地方优良品种,认知度低,产品附加值也不够高,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损失。但现在正聚集各方力量加强千秋山羊的扩繁保护,将种质资源优势转化成地方产业优势。”天长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如今做好保种的同时,天长市科技部门进一步研究开发,协调引进众多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畜牧养殖专家,建立院士工作站和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让千秋山羊发挥更大的经济价值。

随着产业复苏,品牌树立,一只只千秋山羊变成农户家里的“喜羊羊”,成为大通镇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