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牙科诊所好像没以前那么热情了,曾经种个牙动辄上万,补颗牙也得花个千儿八百。
可如今国家一纸医改新政直接打翻了这些高利润的蛋糕,补牙30,全瓷牙冠120,公立医院将要对口腔科统一定价!
牙科诊所的寒冬来了,用高端材料赚大钱的玩法快玩不下去了,口腔诊所的倒闭潮已经开始。
曾经躺赚的口腔行业怎么会走到今天这一步?医改到底改了些啥?
口腔行业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开始了?
口腔行业曾经的暴利时代已经走向终结,在医疗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家医保局推动的统一定价和集中采购正在改变整个口腔医疗行业的生态。
公立医院的补牙最新收费标准已经定在30元,全瓷牙冠的价格也被压到了120元,民营口腔诊所心凉了,以前补颗牙收个几百上千不在话下,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执行,之前的风光可就再也回不来了。
以往只要手头有技术、设备和材料就能稳赚不赔的模式或许再也回不来了。
前些年口腔诊所是隐藏在市井之间的暴利行业,不知道有多少人凭借这一行当赚的盆满钵满,那口腔行业的经营逻辑有哪些呢?
大部分民营口腔诊所依赖三种盈利模式,高额的治疗费用首当其冲,种植牙和牙冠修复这类贵价项目支撑起了口腔诊所的半壁江山。
再就是口腔诊所和医院之间一般会有材料差价,很多口腔诊所都会刻意的推销所谓的高端进口材料,以进一步提高治疗费用。
再加上很多民营诊所玩的是较为成熟的客户引流和会员服务体系,不知不觉锁定了一批长期客户,但现在这些老套路有些玩不转了。
随着医改的推进,补牙、根管治疗这些基础项目的定价直接被腰斩,牙冠等高端服务的定价也被大幅压缩,这些不知道让多少人暴富的高利润项目终于被国家把价格给打下来了!
看牙贵的离谱是很多人之前对于口腔诊所的固有印象,这印象到也没冤枉他们,单颗种植牙的费用能达到2万元,全口种植牙狠一点的能直接凑成一线城市商品房的首付。
国家的医改政策来的很及时,是时候该整顿一下口腔行业了,三甲医院的根管治疗加全瓷牙冠总费也就不过650元,同样的治疗在民营诊所可能要翻上好几倍。
曾经的口腔诊所,到底有多暴利?
正是因为口腔行业的暴利,前些年才吸引了各路资本入局,搅得整个市场乌烟瘴气。
2023年我国口腔诊所数量已超过11万家,整个市场规模达到4200亿元,业内普遍认为种牙、牙冠修复、正畸等高端项目占据了这个市场的重要份额。
种植牙手术在国内的费用普遍较高,医生在治疗时主推使用进口材料和高端设备,某些瑞士或韩国的种植牙品牌的单颗牙齿的种植费用轻松两三万,但材料就算是全部用最贵的进口种植体,成本价格也不过在2000元到5000元之间,利润率轻松高达300%以上。
牙冠修复项目的利润也是高的离谱,标榜为高端进口产品是单颗牙冠费用随随便便就超过万元,可成本最多3000元左右。
这还只是材料利润,还没算上其他附加服务和手术费用,都说花钱买服务,但在口腔诊所的堂口里,花的钱大多很冤枉,至于服务也大多就那么回事,医生的水平再高有怎么可能跟三甲医院的专业口腔科比拟呢?
高额的利润让这些民营口腔诊所进入了全面狂欢时代,一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诊所每年也能轻松赚个二三十万纯利润。
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口腔诊所本来就是一个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行当,别看平时没什么人流量,但只要有一个客人入局,就别想轻轻松松的走出去。
在口腔诊所最辉煌的时期就曾有老板豪言:两年回本,三年奔小康。
高利润自然也就吸引了各路神仙,许多并不具备医疗背景的人投身口腔行业,一些商人看准了这块肥肉,开始玩起了连锁店模式。
开设多家小型诊所来瓜分市场,只要有30%的诊所盈利就足以摊平全部的成本,根本无需担心盈利问题。
所以这次一改让许多口腔诊所的老板们哭爹喊娘,他们并不认为自己过得很滋润,反而满腹委屈,认为民营诊所本来就不应该跟公立医院比价格。
公立医院不需要房租和营销成本,医护人员的薪资也相对稳定,民营诊所所有的一切都需要自己负担,房租和营销占了成本的一半左右。
所以在他们看来民营政府本来就不应该薄利多销,同样都是为人民搞医疗服务,医院拼的是国家支持,民营诊所拼的是服务和口碑。
可问题是不知真相的百姓真的需要为这个所谓的服务和口碑去买单吗?高端诊所每月房租动辄数10万,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房租都要平摊到一心求医的患者身上,这对他们本来就不公平。
医改新政就像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牌,已经开始推倒整个行业的利润链条了。
医改40年,背后究竟是什么样的逻辑在推动?
口腔行业的困局本质上与我国医改的大方向密不可分,这些年来国家为什么要拼尽全力的推广医改呢。
我国医疗改革始于1985年,那一年被业内称为医改元年,从那时起医疗体系从原本具有强烈计划经济色彩的制度逐步走向市场化。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经济迅速发展,计划经济时期的低水平医疗保障体系已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改革就是大势所趋。
我们最一开始的改革方向是想通过放权让利的方式提升医院的经营自主权和效率,所以这个阶段医改的重点是让医院在市场中寻找自身的生存之道,可凡事一定要分正反两面,虽然医院在市场化的浪潮中逐渐改变了过去事难办脸难看的形象,但也出现了以药养医、医疗服务过度市场化的乱象。
所以在很多专家看来,医改1.0时代让我国的医疗机构养成了许多恶习,医院过度依赖药品收入,人民群众的医疗费用不断攀升。
市场化虽好,但也不能全然放开,否则即便是提升了效率,但看病贵和看病难的问题却让广大民众苦不堪言。
2009年我国进入医改2.0时代,新医改正式启动,国家开始反思之前的错误,重新强化政府的责任,医疗行业终于向公益性回归。
政府也在逐步加大投入,为的就是解决此前因市场化过度带来的种种弊端,这一时期医改的核心关键词成了公益性,公立医院改革和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等一系列举措接连落地。
可医改的难题依然存在,市场化的步子迈的太快了,积累的矛盾根本就无法在一朝一夕解决,全国各地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各大医院依然存在过度医疗的情况,医保基金的压力自然也就越来越大。
这时福建三明的医改模式引起了全国关注,三明市通过综合改革,在控制医疗费用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明市通过集中的资源分配和严格的价格控制,将公立医院的支出降到最低,同时确保医疗服务的基础保障,这一模式成了医改2.0的重要实践案例并逐渐在全国推广。
2023年国家医保局推动的集中采购和统一定价政策成了医改3.0的延伸,与之前的医改阶段相比,医改3.0更强调在供需双方之间找到一个可持续的支付模式。
医保基金作为支付方,不仅要确保患者能享受到合理价格的医疗服务,也要控制医保支出的过快增长,同时还要让医药企业能够满足基本的盈利。
公立医院成了价格管控的重点,民营医疗机构自然就会受到波及,这些行业之前的利润实在是太高了,已经超过了我们国家公益性医疗的红线,国家真的是时候对口腔行业这种高利润、依赖高端材料费用的领域进行政策调整了。
说到底我们依然是个社会主义国家,医疗资源一定要保持公益性和可持续性,如果社会各个层面都向钱看的话,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将会逐渐被侵蚀殆尽。
所以政府必须要强化监管并且压缩不必要的医疗开支,让公立医院在不增加患者负担的前提下提供高效的医疗服务。
集中采购和统一定价等政策的出台正是这种大方向下的具体措施,口腔行业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正是政策推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市场反应。
我国医疗费用中药品和耗材的费用占比一度高达40%以上,现在国家通过集中采购,大幅压低了药品和耗材的价格,直接减少了医保基金和患者的负担。
仅药品一项,我国2022年全年就节省了超过2000亿元的医疗支出,这些节省下来的费用可以更好地用于提升基层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对于国家和民众来说都是大好事。
至于口腔行业的困境,只不过是整个医疗行业想更健康的状态转型的缩影而已。
高定价、高耗材费用的暴利模式本来就不健康,如果为了全民利益损失掉小部分群体的暴利阶梯,其实是可以接受的。
结尾
医改的大趋势不可逆转,民营口腔诊所要想在新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去是时候重新审视自己的经营模式了。营销成本、房租成本以及材料成本的压缩将成为未来诊所存活的关键所在。
参考资料:
2024年医改政策 三大主线回顾 新浪财经 2025-01-24
花300就能治结果让掏5000?起底口腔治疗机构乱象 2024年12月8日 环球时报
民营口腔医院乱象:暴利情况严重 医师系“速成” 北京商报2017-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