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S去世,全网关注。

她的家人在网上各种大战,吸足了大众眼球。

但就在这个节点,一位巨人院士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知道的人却寥寥无几。

他是最高荣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吓得美国的航母舰队,后退了3000海里。

他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他就是黄旭华



2月6日20时30分,黄院士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

有人说,袁老来到这个世界上,是让我们不再挨饿;而黄老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不让我们不再挨打。

2月10日上午,黄老遗体送别仪式将在湖北武汉举行。

今天,让我们一起读黄老的故事。



1924年2月,黄旭华生于广东海丰县的一个医学世家。

本来要继承衣钵,但目睹了日军侵华的残酷之后,他决定弃医从工。

立志要学航空、学造船,保卫祖国的海疆,捍卫祖国的尊严。



1945年,因成绩优异,黄旭华获得了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保送资格,后又接到交大造船工程系录取通知书。

因志在船舶,故放弃中央大学保送资格,前往交大造船工程系学习。

1957年,黄旭华开始接触潜艇技术,跟随前苏联专家学习潜艇的设计与制造技术。

1958年春,担任潜艇科科长的黄旭华,突然接到一个电话,通知他到北京开会。

接到通知后,他什么都没带就去了。

到了北京才知道,组织希望他参与核潜艇项目的研制。



这是一项重大机密工作,一旦参与,就意味着要隐姓埋名,与家人断绝联系。

为了祖国发展,黄旭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当时研制核潜艇非常困难,没有任何资料,黄旭华回忆说:

“连核潜艇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要靠到国外报纸杂志里零零散散找资料。”

而且这项工作是高度机密,是在一个不具名的荒岛上进行,整年都是风沙弥漫。

只有伪装成渔民的小船偶尔经过会留下一些补给和信件。

但中国人的特性是迎难而上。

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



两个月后,黄旭华和同事一共做出了5个核潜艇的总体设计方案。

可是,团队里没有一个人了解核潜艇的制造技术,甚至都不知道潜艇长什么样子,于是便想向苏联求助。

谁知,却遭到了苏联的无情拒绝和嘲讽。

1959年,赫鲁晓夫嘲笑道:

“核潜艇的技术复杂,要求高,花钱多,中国没有水平,也没有能力研制,简直是异想天开。”

也就是这番话,让黄旭华深感耻辱,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一定要搞出属于祖国的核潜艇。

一天,有人从国外带回两只儿童核潜艇玩具模型,团队算是有了实物参数。

通过计算和对比,黄旭华和同事发现玩具模型与搜集到的媒体资料数据相吻合。

这一发现,让所有人信心大增。

如此大的计算量,按理说应该由计算机完成。

但对当时的新中国而言,计算机实在太多奢侈,所有的数据只能靠算盘和计算尺。

为了一个数据,经常一算就是一天一夜,不分白昼。

靠着这把算盘,黄旭华和同事硬是演算出了上万个精确数据。

可就在核潜艇设计推进到关键时刻,黄旭华突然收到了一封信件。

他父亲,因病去世了。



父亲去世,黄旭华心如刀绞,自责不已。

但他无法给家里回信,更无法千里奔丧。

父亲至死也不知道他的儿子在什么单位,更不知道他在干什么工作。

为此,亲人对他多有怨言。

认定他大学毕业后,学成了本事,就忘本了。

更有亲戚,骂他是白眼狼、不孝子。

多年后的一次采访里,他提及这件事说:

“难道我心里面一点活动都没有吗?不是的,我得忍住,这一切只能我自己承担下来。”

但心里有多痛苦,只有他自己知道。

1970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驶向大海,艇上四万多个零部件,一千多种材料,全部是国产,无一进口。

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这简直是一个神迹。

1974年8月1日,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开始服役。



当这个庞然大物从水中浮起时,黄旭华激动得泪流满面。

从1957年到1986年,整整三十年,黄旭华都没有没回过家,把最好的年华铭刻在大海利器上。

直到1987年,《文汇月刊》刊登了一篇报告文学,题目是《赫赫而无名的人生》。

看完文章后,黄母哭得难以自抑。

文章中没有黄旭华的名字,但黄母知道,那个无名英雄就是她的儿子。

她的儿子,不是什么不孝子,而是顶天立地的英雄!



平复完心情后,黄母召集一家老小,郑重其事地说:

“三哥的事,大家要理解、要谅解!”

这句话传到黄旭华耳中,泪水模糊了眼睛。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但他认为,对国家尽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幸运的是,他和妻子李世英同在一个单位。

虽然什么也不能说,但妻子都明白。

是妻子一手带大3个女儿,操持着这个家。

妻子和女儿有时会跟他开玩笑:

“你呀,真是个客家人,回家做客的人!”



核潜艇是否有战斗力,极限深潜试验是关键。

1988年,我国核潜艇准备开始一项重要的极限测试,向水下300米下潜。

在这之前,美国的王牌核潜艇在不到190米的地方就沉入了深海,艇上的129个人全部失踪。

在这样的消息之下,我国这个项目的所有船员、艇长没有一个人不害怕,甚至还有人写好了遗书。

为了稳定军心,64岁的黄旭华决定跟大家一起下水。

他说:“我是总师,不仅仅要为这条艇负责,更要为艇上170个乘试人员的生命安全负责。”

在这样的生死之间,没想到妻子会选择支持他。

其实黄旭华心里明白,这是妻子为了不动摇他的决心。

深潜试验当天,南海浪花高1米多。

艇慢慢下潜,钢板承受着巨大的水压,嗡嗡作响。

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三个四个小时…

最终,黄旭华下到水下极限深度,完成了四个小时的深潜试验,拿到很多第一手的数据。

当时全船的人都骚动了,大家非常激动。



在这样的氛围下,黄旭华拿笔写下:

“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痴,指的是他痴迷于核潜艇事业,无怨无悔;

乐,说的是他乐在其中。

他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交付给了祖国。





有老同学很好奇黄旭华的内心想法。

“别的科技人员,是有一点成就就抢时间发表;

你去搞秘密课题,是越有成就越得把自己埋得更深,你能承受吗?”

黄旭华笑着说:

“参加核潜艇工作,我就像核潜艇一样,潜在水底下,不希望出名。”

面对采访,黄旭华从不讳言爱。

他说,我很爱我的妻子、母亲和女儿,我很爱她们。

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

“但我更爱核潜艇,更爱国家。我此生没有虚度,无怨无悔。”

2016年,黄旭华等人研制的第一代核潜艇退役。

而93岁的黄旭华每天还会去719所上半天班,他说要做好年轻人的啦啦队。

退岗不退休,黄旭华常用“三面镜子”勉励年轻人:

“一面放大镜,跟踪追寻有效线索;

一面显微镜,看清内容和实质性;

一面照妖镜,去伪存真,取其精华为我而用。”

这些年来,黄旭华言传身教,为国家培养和选拔出一批又一批技术人才。

他还先后向科研、科普、教育机构捐献自己的奖金逾2000万元。

其中,捐资1100万元设立“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激励着一大批科研工作者继承和发扬科学家精神。

有人问:“对您来说,祖国是什么?”

黄旭华说道:

“列宁说过的,要他一次把血流光,他就一次把血流光;

要他把血一滴一滴慢慢流,他愿意一滴一滴慢慢流。

一次流光,很伟大的举动,多少英雄豪杰都是这样。

更关键的是,要你一滴一滴慢慢流,你能承受下去吗?国家需要我一天一天慢慢流,那么好,我就一天一天慢慢流。”

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

黄老用一生诠释了核潜艇精神。

功勋不朽,家国永念!

黄老,一路走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