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哪来?要到哪去?

这样的灵魂发问不仅来自每个个体,更来自我们脚下的这片乡土大地。


福建永泰,历史至少以三种形态流传。

一个是散落在乡间、星罗棋布的庄寨,它们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是古老家族在逼仄的大山里世代绵延、抱团生活的见证。

一个是人们记忆中口口相传的故事,“我爷爷说”“我奶奶说”,先人已经远去,但乡里永远有他们的传说。

还有一个,是家家户户曾经藏在瓦片下、阁楼中、抽屉里,刻在楹联上、牌匾上、石碑上的契约、楹联、牌匾——记录着民间历史的“永泰文书”


因为一个人的牵头与奔走努力,这些曾经在角落里吃灰尘的故纸片,正在被全世界看见。


这个圆脸、寸头、皮肤黝黑,一看就知道常年在田间地头奔波的男子叫张培奋

九年前,作为永泰县政协副主席的他又被任命为县古村落古庄寨保护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几年时间下来,曾经养在深山人未识的永泰庄寨就获赞无数——爱荆庄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年度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永泰庄寨建筑群被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锦安黄氏家族“父子三庄寨”被列入《2022世界建筑遗产观察名录》,永泰县被评为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而不依靠大规模拆建和巨额投资,通过精细的“微改造”,将沉睡的古镇唤醒,让古镇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嵩口模式”也为其他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张培奋并没有就此打住,他认为古村庄的“复活”不能只停留在实体建筑,挖掘潜藏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同样重要。他开始邀请当时在厦门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学位的董思思和乡村规划设计机构“东南乡建”创始人张明珍频繁来到永泰。其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从一堆即将被卖掉的废纸中“淘到了宝”——集体化时代三捷大队队部近40年几无断档的重要文件。

关于永泰文书的命运齿轮,开始转动。



之后,他们在永泰其他村落也陆续发现大量明清以来的民间历史文书,田产买卖、租赁契约,族谱、账簿、阄书、诉状、收据、税单、科仪本、碑刻……2017年夏天,以郑振满教授为首的厦门大学研究团队来到永泰,永泰文书正式进入学界视野。


2022年12月,福建人民出版社以《福建民间契约文书》为题名,将永泰文书列入《八闽文库》第2辑,先行出版50册。这背后,是张培奋带着村保办在无数个日夜配合厦门大学研究团队师生们挨家挨户搜集、一份一份扫描,散落在乡间的“民间历史”第一次成系统、有标准地登上了“庙堂”。



“农村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它的真正的精华就根植在农村。”在张培奋看来,他们的任务是把文书的故事用老百姓喜欢的方式讲好,让年轻人看到乡土文化的多元和灿烂,让他们与村庄建立更深的联结,“年轻人回来得越多,我们这个乡村就发展得越有希望。”





于是,我们看到曾在福州工作的林生富返乡继承家传葱饼店,2015年毕业的林露露返乡创业、现任嵩口镇龙湘村党支部书记;也看到在北京当过公务员、又去香港读了研究生的张斌回到家乡云南大理当染坊主理人,保护白族扎染技艺;还有医专毕业后就回到村里成位一名村医的邓志晖……



无数年轻人从乡村走出,又回归乡村,田野之上,有人,就有未来。



编辑 | 何佳怡

主编 | 张素桂

监制 | 林凌

读完点个【在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