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澎湃新闻的一则暗访报道,将电商平台“棉被”背后的黑幕公之于众,瞬间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原来,我们以为买到的“纯棉棉被”,很可能是由价格低廉且被明令禁止使用的化纤下脚料加工制成。
在江苏苏州、浙江湖州等地,一些作坊式小工厂回收化纤纱线等下脚废料,粉碎制成絮状,经流水线再加工后,一床床雪白的“棉被”便出厂销往全国。这些用下脚废料制成的化纤棉被,冒充“一级长绒棉”被芯销售,已成为公开的“秘密”。一位“棉被皇帝”陈某景高峰时期每天要发出6500单,有网店累计销售显示为627万件。在校学生、临时劳务工等人群,是购买主力。
这样的“棉被”究竟有何危害?首先,根据现行强制性标准GB 18383和《纤维制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规定,廉价化纤纱线回收打碎制成的化纤棉,属于禁用的“再加工纤维”范畴,不得作为床上用品的填充原料使用。其次,此类原料在加工时可能使用不安全的化学试剂或方法,可能会出现易燃、易撕裂等安全性能问题。同时,还可能存在重金属、致病菌等有害物质的残留,对健康构成潜在威胁。过量添加荧光增白剂,经人体皮肤吸收后,可引起皮肤过敏或刺激而发疹,也可能会影响伤口愈合能力。
这些“毒棉被”之所以能大行其道,电商平台难辞其咎。尽管众多电商平台都声称对商家和商品实施严格审核,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审核机制常常沦为形式。部分不良商家通过伪造检测报告、进行虚假宣传等不正当手段,轻易避开平台审核,将劣质商品推向市场。
那么,消费者该如何避免买到“毒棉被”呢?首先,可以采用燃烧法辨别。真棉花燃烧无黑烟,无刺鼻气味,燃烧后呈灰白色灰烬,无颗粒粉状或焦结状物,手触易成粉;下脚废料制成的化纤棉燃烧会出现黑烟,有刺鼻焦味,燃烧尽后有颗粒残渣或胶状物。其次,尽量在信誉良好的电商平台或品牌官方旗舰店购买商品,避免通过来源不明的链接或小店下单。购买时,还可要求商家提供相应检测报告。同时,要关注用户评价,查看其他消费者的评价内容,尤其要留意差评和中评,以此了解商品的真实状况。最后,一定要保留购物凭证,一旦发现商品存在问题,及时与商家或平台沟通,并妥善保留购物凭证,以便后续维权。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对违规企业予以严厉惩处,同时积极推动行业标准的完善。电商平台也应主动承担起自身责任,加强自律,完善商品审核和监管机制,从源头上杜绝劣质商品流入市场。只有商家、平台和监管部门齐心协力,才能营造出一个诚信、安全的消费环境。
广大消费者在享受网购便捷的同时,务必提高警惕,学会辨别商品真伪。别让“毒棉被”成为我们健康的隐形杀手,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从选择一床安全、放心的棉被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