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与空间互补

顺向车道与逆向车道互补

设施与信号互补

基于经开区辖区道路交通状况

日照公安交警综合考虑区域土地利用

路网条件以及交通流量特性

逐路分析

深挖道路通行潜能

制定区域场景化控制策略

通过多种技术手段

实现9条“主干道长距离双向绿波”

7条“短距离小绿波”协调控制

整体路网通行效率提升8%

划分子区



充分考虑交通流量的时空分布特性,综合道路车流方向、行车速度、周期时段、周边场景等因素,以交通运行指数为切入点,实施信号配时精细化管理机制,确定以“连通市区、高效通行”为原则,搭建“七纵四横”绿波网框架。

主干道长距离绿波速度策略


绿波速度策略是通过合理设计道路上各个路口信号灯启动时间差,形成绿波带,让按照设定车速在道路上行驶的车辆在通过路口时“刚好”遇到绿灯,实现少停车或不停车的效果,从而提升通行效率。

案例展示:

兖州南路(迎宾路—上海路)段共计7个交叉口,以平峰时段为例,设计长绿波控制方案,其中高峰周期140秒,双向带宽50秒;平峰周期70秒,双向带宽35秒。建设双向绿波带后,绿波速度50-55km/h,驾驶保持在绿波速度范围内匀速行驶可实现单向不停车,单趟行程时间节约1.5分钟,兖州南路平均车速提升约12%,延误指数下降20%。

短距离小绿波控制


短距离小绿波控制是在路口空间较小、路口间距较近的支路,科学求取公共周期、相位差,争取让驾驶员每2-3个绿灯等一次红灯,有效降低停车等灯的次数。

天津路、秦皇岛路路况较好,路口关联性强,在保障南北主干道绿波通行的前提下,设置短距离小绿波,进一步优化交通网络。

分时段精细调整


通过对交叉口全天流量变化规律的精准把控,将全天划分为5个时段,每个时段设置不同的信号控制方案。针对每个时段流量特点,进行单点优化,实现“配时跟着流量走”的信号管理理念。同时采用绿信比优化、信号周期优化、相位相序优化等措施,对绿波运行效果开展多轮次实地巡检,依据实时车流及路况动态调整信号配时,进一步提升绿波运行稳定性及可靠性。

科学实施“分道放行”

“分道放行”信号控制,就是根据道路出口的通行量对进入路口的各车道车流进行控制,确保车辆快速、顺利通过瓶颈路段。

案例展示:


分道放行整改前


分道放行整改后

上海路与太原路口原本的相位放行模式进行调整,增加一组左转信号灯组,由原本的两相位混合放行,调整为四相位分道放行,进一步规范车辆的行车秩序。

合理应用“四面全红”


全红信号时间通常设置于黄灯信号之后,交叉口所有进口方向的车道都为红灯的状态。主要功能是解决信号切换时,还未来得及驶出路口的车辆、行人与已经进入路口的车辆之间的交通冲突,保障路口通行安全。

可变车道设计

综合考虑周边路网特性,针对车道资源闲置情况,以协调控制为主,辅以车道功能微调,通过重新划分车道,将部分车道设置为可变车道,根据不同时段的交通需求,灵活调整车道的行驶方向。


大连路与兖州路口实施“逆向可变”控制策略


秦皇岛路与兖州南路实施“同向可变”控制策略


北京路与秦皇岛路实施“潮汐车道”控制策略

车道瘦身,车道功能调整

我国标准规范机动车车道宽度一般为2.8~3.75米,经开区车道宽度一般为3.0~4.0米,通过合理压缩车道宽度,增加交叉口车道数,合理设置车道功能,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

案例展示:




郑州路与秦皇岛路口、郑州路与天津路口、天津路与太原路口属于经开区人员、车辆密集区域,通过压缩车道宽度增加车道数,对车道进行功能优化,缓解高峰期间路口交通压力,保障交通安全和畅通,进一步增加市民通行顺畅感。

交警部门基于道路交通流量特征,运用“绿波+安全”模式,科学划分城区信号控制路口子区,确定协调约束点位,建设“七纵四横”绿波网,54处路口信号控制方案调整为“分道放行”,21处路口设置黄灯后“四面全红”,30处交通小流量路口调为“夜间黄闪”模式,通过“按需调配”均衡流量,整体路网通行效率提升8%。运用“民意+数据”模式,精准定位交通设施的精细化治理方向,“适时控右”“借道左转”“直右可变”“联动调头”“车道瘦身”,以及车道功能调整等6类共28处路口创新性交通治堵措施落地运行,路网通行时间平均降低8.6%,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加舒心安心的出行体验。

来源:日照交警

编辑:张珊

审校:许芮

值班主任:王宗敏

尽在“日照日报视频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