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不能写点儿开心好玩儿的东西?”
写了这么多奇奇怪怪的诗歌和敏感促狭小作文之后,有人后台留言。有回应总是好的,总在文字里苦大仇深、故作深沉,左丘明耻之,俺亦耻之。
我将这视为对我的一种邀约,那就来尝试写写好玩儿的东西。
第一篇,挂号。
早上九点到医院,大厅里到处是人,径直奔向自助机取号。
有七八条队伍,斟酌了下,找年轻人多的那条排在后面。
照经验,上岁数的长者不太会使用自助机,没摁两下就呼喊一旁服务人员,“师傅,您来看一下,我这怎么不动唤了?”
果然,这条队的速度快一些,十几分钟便排到了。
点击预约取号,插入医保卡,点击下一步,整个过程基本都是第一时间反应。
后面的一位大妈对同来的大叔说:“你看,这小伙子,玩得多溜。”
我接了一句,“之前来过,熟悉些。”
大妈接着对大叔说:“你看人家,常来就是不一样。”
我赶紧纠正,“不常来,不常来。”
大妈反应了过来,连忙说,“对对对,偶尔,偶尔,我们也是偶尔来来。”
第二篇,叫号。
周日和儿子去吃寿司,到店发现要排队,前面有11桌,儿子想吃他们家鳗鱼饭,在门口找凳子坐下等着。
旁边是一位胖胖的戴眼镜大姐,身边坐着一个小胖子,手里捧一个方形纸袋,正大口啃着锅盔。
大姐似乎等了一段时间,心里比较着急,不断向里张望。突然,她指着寿司出餐口位置,对门口穿马甲的经理说:“那里,那里有空位了啊。”
经理看了一眼,转回头来说:“那是个三人位置,您是两位,不一样的。”
“哦。”大姐坐下来,看了眼儿子,又转头接着盯着台面。
“那边,那边有两个人的位置空出来了!”她指着餐厅一个角落对经理说。
经理看了一眼,马上对着腮边的话筒说了几句,“那边的客人刚走,得收一下台,马上好。”
“那你去收啊。”
我看到,经理明显有些诧异,但很快稳定住情绪,“您手里是几号,我给您看下。”
大姐把小纸条递给经理,经理又看了下手上的机器,“您是142号,前面还有5桌,到号我再喊您。”接着,她不再理会,自顾去招呼其他客人。
大姐无奈地坐下,转头看向儿子,胖小子吃得两腮都是油,谁也不理,两条小腿在板凳上晃来晃去。
第三篇,头衔。
发现一个现象,在称呼别人的时候,惯例是姓氏加上职务,比如李局长,张行长,王所长,这是通例。
但如果省去结尾的这个“长”字,就会透出一股亲切。比如把李局长叫成李局,张行长叫成张行,王所长叫成王所,您听听,是不是有一种自己人的感觉?
当然,初识的人不宜这样叫,那会是一种僭越,只有身边熟悉的人这样叫,才有一种圈内人的熟络感,属于一种不言自明、心领神会的默契,彼此一呼一答,那股味道就出来了。
不知道这种称呼方式可不可以推行到其他领域,比如学术领域。
想起了我们宿舍老八,他是我们兄弟当中唯一一个考上并读完博士的,他姓陈。
我准备一写完就把这个故事发给他。
祝各位早日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