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连环画,也就是俗称的小人书,曾是几代中国人的文化启蒙载体。一本《三国演义》连环画可让孩童痴迷一整天,一部《山乡巨变》的细腻画风更被奉为艺术经典。
彼时,连环画不仅是大众读物,更因名家荟萃、题材丰富而兼具艺术价值。例如,程十发的《召树屯和喃婼娜》原稿2005年曾在嘉德拍出1100万元天价,刘继卣的初版《鸡毛信》九品以上的市价高达40万元。
这些多年前拍出的天价小人书,刺激了我,让我在到处收购的“不归路”上越走越远。我以“低价淘金”的心态大量购入,足有上万本,却未曾深究其内在价值逻辑。
如今,这些堆积如山的书籍沦为“鸡肋”:普通印刷本无人问津,品相稍差的甚至被“论斤”贱卖。几毛钱一斤的出价让我实在难以承受。
当时也没管那么多,闭着眼睛狂买。却不知道21世纪初,新版连环画被资本裹挟,出版社为牟利推出大量“限量版”,甚至同一作品更换开本重复发行,导致市场泡沫堆积。
2010年后,玩家大量退场加速了市场崩塌,新版书沦为“烫手山芋”,囤积者血本无归。这种短视的投机行为,与早期老版书的稀缺性形成鲜明对比。
真正的价值仅属于名家原稿、特殊历史版本或极低存世量的精品,如50年代《三国演义》一套60本的全新一版可拍至20万元,而普通再版书仅值数百元。
我收藏的一版9品48本《三国演义》加一起才卖了800元。这还是数年前的行情,如今更难卖了。
在经历了多次的教训过后,我终于明白,原来小人书也讲究“名家旧藏”和特殊稀缺性的特点。普通印刷版就是很难卖掉。
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连环画需满足多种条件:名家手笔,如贺友直的《朝阳沟》、王叔晖的《西厢记》,还有王弘力、徐有武、韩敏等人,必须得是亲笔原稿!
特殊题材,如“文革”版本。还有一版一印的稀缺性,以及九品以上的完美品相。
发行必须稀少,比如60年代初版四本一套的《山乡巨变》全新品相可卖至万元,而磨损版仅值5000元,甚至有价无市。
而数字时代的浪潮,彻底改变了文化消费模式。年轻人沉迷短视频、游戏,纸质媒介的阅读场景越来越少。即便是经典连环画,也难以在“快消文化”中争夺半点眼球,小人书的市场价再度遭遇重创。
老一辈藏家以怀旧情怀为主导,而新一代投资者更关注金融属性与潮流趋势。在新时代中,老藏家很难吸引到年轻人的注意,孩子们更是宁愿盯着手机看,都不想看连环画里面的精彩内容。
更别说那些商人,懒得看一眼,报出“废品”的价格都不想收走。
不是名家原稿,不是大出版社的最初版本,不是全新的品相,根本就卖不上价。我的失败,恰恰是未读懂收藏的本质,它并非简单的“低价买入、高价卖出”,而是对文化价值的甄别与守护。
至于那些注定消亡的普通印刷本,或许它们的最终归宿,是陪着我慢慢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