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张医生反复和朋友们提到的那位年纪轻轻就患上高血压的朋友吗?最近他总是来找张医生,问张医生他的血压到底控制在多少比较安全?我想这也是很多年轻高血压朋友感到困惑的问题。原因很简单,因为关于年轻人的最佳降压目标,直到目前为止,还是众说纷纭,各持己见。
更让人感到担心的是,很多朋友认为,血压稍微高一点没关系,尤其是年轻人,身体好,扛得住。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张医生认为,对于中青年高血压的管理,不但不能放纵,反而要比老年人更为严格。为什么要这样,咱们留到后面讲。
很多朋友会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关于中青年病人的血压管理,一个医生说一个样,大家说的都不同。出现这个结果的原因,是因为大家用的指南不一样,而不同的指南,给出的答案也不一样,所以才会让朋友们感到疑惑。
很多朋友看到这里表示怀疑,就这么点小事,怎么在医疗界还无法达成共识呢?这件事其实并不奇怪,即便在大名鼎鼎的“收缩压干预试验”揭晓之后,关于最佳的血压控制目标亦是如此,没有任何改变。
之所以这么难,一是因为,这件事并没有朋友们想象的那么简单,高血压之所以会成为“三高”之一,说明它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疾病,直到目前为止,大部分朋友都无法治愈,即使是血压控制目标这样所谓的小问题,也是因人而异的。
二是因为各种研究结论,得出的答案各不相同,张医生曾经说过,人类医学皇冠上的明珠是随机对照试验,英文缩写是RCT。RCT是循证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可靠的证据支持。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通常会参考RCT的结论,以确保治疗措施基于科学证据。直到目前为止,我们得出的大部分指南观点,都是依据大规模的RCT试验。
但到了中青年人高血压的控制目标这里,这种作用却失效了,因为不同的研究机构,不同的大型试验,得出的结论差异性较大,这就产生了分歧,无法对临床工作做出有效的支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
这是因为年轻人的高血压和老年人明显不同,通常病程不长、并发症发生率低,肝肾功能相对正常、药物耐受性好,这就给研究带来了相当多的麻烦,朋友们要知道,对照试验的关键在于“对照”,而中青年高血压的这些特点,恰恰给对照带来了巨大的麻烦,使不同的研究结果产生了不小的差异。
最后一个原因,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常合并代谢综合征、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需要综合管理。治疗策略包括生活方式干预,比如限盐、戒烟、减重、增加体力活动和药物治疗等。不同的治疗策略可能导致血压控制目标的差异。
从上面3个方面看来,似乎中青年朋友的血压控制目标变得模糊不清,根本没有办法确定,其实也不是这样,虽然在精确目标方面,结论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大体方向方面,大家还是能取得一定共识的。
2017年美国高血压指南改变了高血压诊断标准及降压目标水平,分别从140/90mmHg下移至130/80mmHg。而到了2018年,欧洲高血压指南推荐,所有的高血压病人血压首先控制在<140/90mmHg,如能耐受,多数朋友需进一步降低至<130/80mmHg。新近发布的中国高血压指南也给出了类似推荐。
因而,当前对于无合并症的普通中青年高血压朋友,建议依据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将血压降至<140/90mmHg;如能耐受,可以进一步降至 <130/80mmHg。很多朋友看到这里,会感到不满意,这也没什么特殊的,有争议的内容,怎么咱们开篇聊了那么久啊?别急,咱们还有后话,对于合并糖尿病、心力衰竭的中青年高血压病人,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或参考相关疾病指南个体化制定降压目标水平。
也就是说,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能够耐受,我们还可以把血压降得再低一点,因为不同于老年人群,中青年高血压朋友通常病程不长、肝肾功能相对正常、药物足剂量治疗耐受性好,可相对较快实现血压达标,可在数周内将血压降至目标水平。
这种情况下,我们把血压控制的再低一点,有利于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来自国外和中国的研究表明,从高血压前期,也就是收缩压在120~139mmHg,舒张压在80~89mmHg,到高血压,心血管病风险会逐渐增加,尤其是中青年人群。
我国的队列研究发现,65%的基线血压为:收缩压在130~139mmHg或舒张压在80~89mm Hg、年龄在35~59岁的受试者,在之后的15年随访中,血压升高至>140/90mmHg,与血压维持在<130/80mmHg者相比,心血管病风险增加了3倍。来自芝加哥心脏协会工业检测项目研究的年轻受试者,在为期31年的随访中也观察到类似的心血管病死亡风险增加。
有一定医学知识的朋友都知道,血压升高就像水管里的水压增大,长期高压冲击下,血管壁会受损,弹性下降,最终导致动脉硬化、血管狭窄,甚至破裂出血。对于中青年患者来说,高血压的危害更为隐蔽,但后果更为严重。
这些研究表明,对于中青年高血压朋友而言,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是至关重要的,哪怕稍高一点,在未来也会大大增加心血管病的患病概率,可以说后患无穷,因此,越是年轻,越不能掉以轻心,我们未来的路还很长,对于这种磨人的疾病,绝对不能疏忽大意,这种疾病虽然无法被彻底治愈,但我们可以选择与疾病共存,随着医学的进步,说不定哪一天,问题就彻底解决了。
最后,张医生想说的是,人的身体有时也很奇妙,在面对疾病时,会迸发出无限的潜能。不要总认为我们做不到,只不过是我们不够努力。今天的内容就聊到这里,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关注我,我会带您了解咱们国内最前沿的医学知识,我是张医生,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