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厚重的棉衣,王勇呼出的一股股白汽在他的衣领和头套上结了厚厚的一层霜。2月4日10时,在新疆铁路的最西端阿拉山口口岸站列检作业场6道旁,货车检车员王勇和他的徒弟廖思宇各自在一列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两侧检查着车辆底部。


“当地人有这样一句话说,一年就刮一次风,一刮就是一年。” 一阵阵寒风吹过,不时卷起地上的积雪,划过王勇的裤腿。因为特殊的地理因素,阿拉山口是新疆三大风口之一,一年八级以上的大风就有160天左右。“尤其是冬天的风就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生疼。”王勇来到阿拉山口已经21年了,在一次次的大风中锤炼着自己。

新疆铁路乌鲁木齐西车辆段阿拉山口运用车间担负着阿拉山口口岸列车到发、装卸技术交接检查和进出口哈萨克斯坦车辆的技术检查、交接工作和货车摘车临修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列检安全保证区段东起哈密东站、西至哈萨克斯坦多斯特克站、南至霍尔果斯站,安全保障距离共计1350公里。


“传感触头、制动缸管系、人力制动机要重点看一下。”王勇一边用检车锤敲击车轮部件一边叮嘱廖思宇,这是今天二人搭档检查的第5趟中欧班列列车。“我们有3个列检作业场和1个站修作业场,共130人,实行二班倒24小时作业,日均要检查包含中欧班列在内的50余列货物列车。”车间主任王永科介绍,新年以来,口岸站过货量增大,为确保中欧班列按时按点开行,他们每一列车的技检时间压缩至40分钟,为此车间也组建了应急救援队伍,遇到较大的车辆故障后,能及时协助处理。

新年第一个月,阿拉山口站口岸全力保障向西开放国际联运大通道高效运转,首月就完成过货量153.3万吨,同比增长12.2%,实现新年“开门红”,这里面包含着列检人辛勤的劳动。

王勇他们班有19人,一个班要检查20余列。今年是他在检车员岗位上的第20个春运。“他业务过硬、责任心强,经验丰富,车间让他给刚参加工作的廖思宇当师傅,好好带一下新工。”主任王永科说。


“刚来的时候我就觉着新疆的冬天太冷了,没想到这里的冬天更冷。”23岁的廖思宇迎来了他工作后的第一个春运,这个来自湖南的小伙子,来到阿拉山口才不到2年,“不是说风一吹就长大了吗,我天天被风吹着,成长的就比别人快。”廖思宇直言,他已经适应了这里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顶着风往前冲,人就有股拼搏的力气,顺着风刮着人走也是很愉悦的事,心情好了什么都好。

“性格好,不怕吃苦。”王勇很喜欢这个徒弟,从山清水秀的南方到了风沙肆虐的戈壁滩,能在这里扎很,在这里工作,又好学上进,他要把自己的看家本领都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徒弟。“师傅经常休息的时候都带着我一起练习技检作业流程啊,故障判断和处理。”廖思宇说,和师傅在一个组干活可以一边干一边学。

车间有130名职工,家在内地的青工占25.4%,为关心关爱帮助他们成长,车间党总支建立企业+家庭情亲网格的管理模式,通过搭建车间+家庭的双家长沟通渠道,及时向家庭反馈青工岗位成长成才情况,宣传我们铁路“星级评定”“新八级”等助力年轻人成长成才的好政策,赢得青工家长的支持和协助,共同鼓励青工积极投入岗位学技练功和各类文体活动,形成了严格管理+关心关爱的良好氛围,让党建融入中心工作为青工岗位成才保驾护航。

“师傅,机后第43位车辆主管法兰漏风。”廖思宇又仔细检查确认了故障后,给王勇报告他要先处理这个故障。以前廖思宇发现故障后,都需要师傅王勇的帮助,在师傅多次手把手指导下,现在他已经能独立完成很多小故障的处理,不到10分钟的时间,他就把这个故障处理完毕。

40分钟后,师徒俩完成了一列检修任务。12时16分,又一列中欧班列缓缓驶入,列车带起的冷风向他们迎面扑来。从早晨9点接班到晚上8下班,师徒俩完成了12列的技检任务。

风还在刮,远处,冬日的夕阳给雪山渡了一层金辉。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毛卫华|沈学武 寻志 高有鹏)

来源:中国日报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