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参加广东省工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我非常荣幸,也非常激动,深感责任重大。”大国工匠、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换料专家乔素凯告诉记者。

自1992年从山西临汾电力学校毕业后,乔素凯就来到我国大陆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商用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从事换料工作。截至目前,他所在的团队已为国内28台核电机组完成230多次核燃料装卸任务,创造连续12万步操作“零”失误的纪录,并实现换料设备“零”缺陷。


乔素凯在进行核燃料组件外观检查。单位供图

打破核燃料组件维修技术垄断

近年来,乔素凯带领团队陆续攻克了国内核电站核燃料组件水下特殊维修及堆芯内异物打捞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组建了国内唯一一支核燃料组件全方位特殊维修专业技术团队,维修技术已达国际领先水平。

核燃料组件修复工作极为特殊,被修复的核燃料组件是在核反应堆运行过、经受了辐照的264根核燃料棒,相当于把核燃料制造厂的工作转移到核电站的燃料水池下进行,在水下重新组装一个燃料组件,4000多道操作工序,其中50%以上不可逆,一个极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修复失败。

2009年,乔素凯得知法国有核电厂曾经修复过受损组件,便在第一时间向外方派驻大亚湾的顾问取经,结果,外方只愿意提供设备和服务,图纸等资料一概不提供。被“卡脖子”的滋味不好受,经过充分论证后,乔素凯决定自主研发国产化燃料组件整体修复设备。历时5年的研发过程中,仅燃料棒夹爪材料这一项试验就做了上万次,关键部件的设计也是几易其稿。2017年元旦前,修复设备运抵大亚湾,乔素凯带领团队历时一年,完成了所有设备的调试和数十次的模拟演练。2018年1月24日,乔素凯带领团队在攻克适配器卡涩等难题后,成功完成1组辐照后组件的水下重新安装;同年5月26日,经检测后的组件重新入堆,宣告国内首套“压水堆核电站核燃料组件水下智能装配系统”历经10年攻关后在国内核电站首次实现应用。经检测,修复后的组件各方面数据均优于国际设计标准,且技术总成本费用是外方设备报价的1/3。

以“零缺陷”守护核安全

“核燃料无小事,做毫无差错的技术能手!”这句乔素凯时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他工作中恪守的准则,“核安全高于一切”。

因为核燃料工作的特殊性,他用“不允许毫厘之差”来要求自己和身边的同事,尤其在面对难度最大的组件修复项目时,他对每个工具、每个数据都会严格把控。他苦练操作技能,力求把精确操作做到极致。他能用4米的长杆完成水下精确值为3.7毫米的操作;面对核燃料棒包壳管0.53毫米的壁厚,他可以用自己的手感和经验保证核燃料抽出的过程完好无损。有一次,在核燃料组件修复过程中,当缺陷燃料棒拔出后插入替换棒时,该棒位置比其他棒位低了几毫米,担任项目负责人的他坚定地指出:必须返工,必须确保核安全万无一失。最终,团队反复试验,将替换棒拉到了正常高度,成功修复了缺陷组件,保证了该组件再入堆后的安全运行。

正是因为乔素凯和一代代燃料人心怀敬畏、严谨细致的精神,核燃料团队多年来都保持着“零失误、零缺陷”的出色业绩。

代表声音 带领青年员工勇攀核电自主化高峰

乔素凯:我将通过成立核燃料创新工作室,定期举办各类科学讲座、创新论坛和培训,鼓励和引导青年员工持续进行“小创新大作用”科创活动,让青年员工带着创意走出去,到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交流合作,把交流成果带回来、应用到工作现场。多聆听一线员工对提高新质生产力的实际需求,收集装备智能化升级的建议,形成系统性研发思路。大力推动“第三代燃料组件水下快速修复”和“核电站新燃料自动化操作系统”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设备研发和项目落地应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持续发挥好创新工作室示范引领作用,围绕“热爱核燃料工作,敬畏核安全”中心思想,带领青年员工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进,精益求精,传承技能,勇攀核电自主化高峰。

(南方工报全媒体记者梁鸿杰 通讯员刘文伟)

来源:中工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