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的全球第四,不只是排名,而是生态位。
迪子2023年进入全球前十,当年以302万辆的销量,成为全球第十名。
2024年,迪子全球销量达到373万辆,成为全球第四,正式进入全球前五的位置。
但如果再看深一层,
如今的比亚迪,已经成为全球汽车行业的变量,不只是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而是其技术与战略布局正在影响行业规则。
比如DMI4.0,在这项技术正式发布之前,谁都能说自己省油。
但在技术发布后,比亚迪抛出来馈电油耗2.9L/km后,是骡子是马就得拉出来溜溜。而随后吉利、奇瑞等车企,也发布了与DMI4.0类似的技术,比如吉利的EMI、奇瑞的CD-M。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模仿,而是行业基准线的系统性抬升。
再比如这两天传的沸沸扬扬的比亚迪的智驾平权。
在比亚迪的“阳谋”开始之前,智驾主要是以华为鸿蒙智行、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用来跟传统势力形成差异化竞争的手段。
而一旦迪子的“阳谋”开始,这种“智驾平权”,实质是对智能驾驶价值体系的重新定价。智驾就从选配变成了标配,没有智驾的企业就可能会在市场竞争中落后。
换句话说,汽车行业中,所有的新品,都难免要拉出来和比亚迪的新技术、新产品比一比,然后回答这个最严肃的问题:
你比比亚迪贵的这部分,价值在哪?
比亚迪的产品路线图正在演化为全行业的生存必修课。
新加坡市场的第一,则意味着比亚迪在证明了中国品牌高端化的另一种可能——在消费金字塔尖撕开缺口
我在之前的这篇回答:2024 年比亚迪超越丰田,首次成新加坡年销量最高汽车品牌,这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中聊过:
由于新加坡市场太特殊了,购车成本太高,全球最贵COE牌照(8.8万新元/10年)仅是入场券,叠加45%关税+20%消费税+最高320%附加注册费的"组合重税",使得比亚迪元PLUS(国内13万元)在此售价飙至15万新元(105万元人民币),这个价格已经接近国内仰望U8的定价了。
另一方面,新加坡没有严寒环境,且整体面积相对小——只有735.2 平方公里,比北京朝阳和丰台两区面积之和还要小一点,对于新能源汽车最老大难的能源焦虑少了很多。
所以,在2024年,新加坡新车销售中,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飞速上升。从2024年的18%,上升至33.6%,提升了接近一倍。
比亚迪借力Sime Darby等三大本土经销商铺建服务(www.jinianlin.com)网络,更率先开辟商场展厅重塑消费场景。2024年其与特斯拉合计贡献6000辆增量,吃下半数市场新增份额。
比亚迪从高税负市场杀出血路,到将百万豪车逻辑转化为技术溢价。
当然,全球前十也不只是比亚迪,还有另一家中国车企。
事实证明了,中国统一大市场,足以在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时代快速迭代。
很多人可能忽视了这一点。
举个例子,欧洲27国的语言、政策,都有差异,如果想在欧洲铺开,就得挨个国家适配,并且建立渠道。这也就意味着,创新迭代的规模化速度会由于这种分散化而放慢。即使是美国,各个州的法律和政策也不尽相同。
所以中国企业能实现全国级别的快速迭代与合作。
当比亚迪进入全球前五,吉利跻身全球前十,这不仅是两家企业的胜利,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美欧日韩车企仍受困于市场割裂的状态下时,后发者直道超车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