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深圳市宝安区和大化瑶族自治县加强协作对接,围绕“四项行动”展开深入合作,充分利用粤桂协作资金,在产业发展、文旅融合、消费帮扶及劳务协作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注入强劲动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聚焦特色产业,提升联农带农效能。该县围绕“土特产”资源,利用粤桂协作资金重点支持七百弄鸡、淡水鱼等特色产业发展,提升联农带农效能。投入粤桂资金800万元,借助龙头企业广西汇君农牧有限公司培育新业态延伸七百弄鸡产业链,带动周边农村与农户共同发展。目前,全县七百弄鸡饲养量达323万羽,覆盖16个乡(镇)158个行政村(社区),使3.7万多户14.8万多人受益。同时,依托丰富的水产资源,探索出渔业养殖新模式,投入粤桂协作资金1000万元建设龙着现代渔业产业园,2024年已分红30.93万元,为易地搬迁群众及周边群众提供100余个就业岗位,示范带动全县发展陆基圆形池539个,鱼年产量700余吨,年产值2000多万元。

聚焦产业集群,推动农文旅全域发展。该县通过充分利用生态资源、民族特色和美食文化等优势,采用“文旅+N”模式,培育打造农文旅产业集群。2024年12月28日,粤桂协作“吉姑姑”农文旅融合发展基地项目顺利落成,进一步推动当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生态旅游、休闲露营等新业态发展。同时,投入粤桂资金13000万元建设“情人湾•遇见拾光”、岩滩景区美女峰摘星营地等文旅综合体项目,串珠成链,打造红水河精品旅游示范带。2024年,全县共接待游客总人数327.7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4.12亿元。

聚焦消费帮扶,助力农户增收。该县构建“线上+线下”全渠道、多元化的销售格局,助力多种大化特色农产品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推进基地建设,实现向东部企业直供农产品的订单式农业,建立4个“直采直供”基地,新增“大化白玉薯”为“圳品”,目前,全县已有6个“圳品”产品畅销大湾区。搭建销售平台畅通渠道,线下建设消费帮扶专区、农产品购销服务中心等对接多地销售农副产品,构建长效机制;线上助力企业入驻“832”销售平台,全县50家商家入驻,上架781种商品,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加强产销对接,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广泛宣传提高产品知名度,推动优质农产品直销大湾区,2024年共组织商家企业代表参加各类农特产品推介会、交易会展销会26场次,销售农特产品金额1.07亿元。

聚焦劳务协作,助力稳岗就业。该县通过搭建劳务信息沟通平台,组织开展劳务协作专场招聘活动,线上线下发布招工信息,帮助更多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同时,培育特色劳务协作品牌,围绕市场就业需求深入开展技工教育,积极培育“大化电焊工”等劳务品牌,促进劳动力高质量就业。此外,还用好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开展“点对点”专车输送劳动力返岗复工,补助脱贫劳动力跨省外出务工交通费用,建设粤桂协作就业帮扶车间等,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在职业教育方面,强化校企合作,在东部联合技工学校培养大化“两后生”,在西部实施粤桂职教培养计划,定向培养技能人才,帮助脱贫家庭学生掌握现代技术,实现招生即招工。2024年,全县累计投入粤桂资金31.2万元,开展东西部劳务协作技能培训系列班4期,培训170名劳动力,帮助实现就业121人。同时,在东部深圳市携创高级技工学校培养大化“两后生”49名,在西部大化职业技术学校定向培养技能人才83名。(蓝彩银 蓝吉富)

来源:大化县委宣传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