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马嘉豪
截至2月10日,现象级动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上映13天,累计票房超过80亿元人民币,在登顶全球单一电影市场票房冠军的同时,来到全球影史票房榜的前30位。
截至2月10日《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已超过80亿元,猫眼电影预测票房来到120亿元。
《哪吒2》“闹翻”市场的密码是什么?有分析认为,除了制作团队长达5年时间的精心制作和国民IP引发的全民观影热潮,在其背后,有动漫产业健康发展对影片的赋能和文化深入挖掘给予影片新的生机与活力。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关注点,则是影片充分汲取巴蜀文化,给走进影院的观众呈现出一场“独具川味”的视听盛宴。
巴蜀文化孕育川渝两地,川渝大地的广袤山川与古老文明孕育了无数瑰丽的神话传说。从廪君顺江而下开创巴国的壮阔征程,到望帝杜宇化鹃催耕的凄美挽歌;从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执着,到巴蔓子割头保土的悲壮。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神话故事,不仅是巴蜀文化的瑰宝,也是川渝两地共同的文化记忆,是川渝两地影视创作的天然宝库。
《哪吒2》的成功,能否为重庆本土动漫产业发展带来启发,或者说,川渝两地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背景下,动漫产业是否同样有进一步合作的空间?
《哪吒2》爆火
给川渝动漫产业带来了什么?
《哪吒2》票房大卖,除了给创作团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也让自己成为新的社会文化符号,引发公众对电影内容和中国神话故事的讨论。
《哪吒之魔童闹海》电影海报。图片来源于电影官方
首先,是《哪吒2》对巴蜀文化的深度挖掘,对川渝民众生活的深刻理解。
资深动漫行业工作者、重庆铅元素动画总制片人唐礼表示,“不论是地域特色还是文化特色,都能够给影视题材赋能,影视题材的最终呈现也会反哺当地的经济、文化和旅游。《哪吒2》给动漫产业的原创环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同时,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国际传播研究所所长郭毅也认为,《哪吒2》大获成功,向世界证明,中国也可以通过流行文化产品,以国内外“通约”的方式,成功讲好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更进一步来看,生产出品《哪吒2》的企业来自成都,主创人员为川渝人,像制片人刘文章毕业于西南大学,导演饺子是四川泸州人。
《哪吒之魔童闹海》制作团队可可豆动画。图片来源于网络
“做到这一切的第一出品方不在北京、上海等传统意义上文化产业高度发达、文化创意人才高度集中的城市,而在成都,在川渝。这无疑提升了川渝文化产业的知名度,对川渝文化产业发展来说,也是一次巨大的鼓舞。”郭毅教授表示。
唐礼也乐观地认为,《哪吒2》给川渝两地动漫产业发展释放了更为积极的信号。
“川渝两地很多年轻人在大学毕业后,一般都会选择去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工作。而《哪吒2》的成功传递了一个信号,川渝的动漫制作团队也能够打造出来“哪吒”这样的优质IP,这会成为吸引人才回到川渝地区工作创业的契机。”
巴蜀文化背景
动漫产业发展如何“借东风”?
《哪吒2》由成都可可豆动画影视有限公司制作,创作团队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和巴蜀独特的人文地理元素一并融入至电影,成为电影叫座又叫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导演饺子考证,太乙真人修炼地在四川绵阳的乾元山金光洞,从而把太乙真人的配音设定为“川普”。这一设定体现出角色与巴蜀地区的紧密联系。事实上,川渝地区的确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道教文化在巴山蜀水间,有着深厚底蕴和基础。
除了太乙真人一口流利的“川普”,影片中两只青铜结界兽形象,灵感来源于三星堆遗址的青铜人头像和金面具,哪吒或“出生”于四川宜宾的陈塘关,以及影片中所展现的乐观、坚韧等精神,都与巴蜀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内核相契合。
位于四川宜宾翠屏山的哪吒行宫。图片来源于翠屏山景区
在知名影视监制、策划人、影评人谭飞看来,真正成功的电影,都是有所依托,特别是文化符号的依托。不论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还是对本土人民生活方式的解读。
“《哪吒2》在创作过程中,将四川的文化、生活和自然景观融入电影,使得作品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四川和重庆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就是特别平等,不管有钱没钱,在苍蝇馆子都是吃,给人一种豁达和开阔的感觉。”
有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给谭飞留言,“《哪吒2》是在过神仙日子的地方拍神仙的故事”。事实上,拍神仙的故事并不难,如何更好地把本土文化资源和影视创作结合起来,需要创作者下功夫。在这一点上,成都或许已领先重庆一个“身位”。
不过,谭飞认为,《哪吒2》在创作模式已经给了重庆动漫产业发展“打了一个最好的样板”,其中,关键点就是要“敢玩”。
“《哪吒2》成功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影片中敢于用新的方式去解读文化和生活,敢于用‘玩’的心态去解构世界。‘玩’这个字,是更高的要求,是对传统文化更深层次,更符合现代人需要的再次理解。重庆是一个魔幻现实主义城市,鳞次栉比的城市建筑、独具特色的景观风貌,以及重庆人豪爽的江湖气息都非常适合通过影视呈现。”
说到“敢玩”,在重庆动漫产业里,也不是没有“吃螃蟹者”。作为国内二维动画创作的领军者之一,铅元素动画在其作品中,就尝试着把重庆的城市符号“玩进去”。
铅元素动画创作的重庆城市景观作品。受访者供图
“《仙王的日常生活》里,我们把重庆李子坝轻轨穿楼设计到动画中,也得到了观众很好的反馈。包括我们最近做的一个IP,也将现实取景地放在了重庆南岸区。”唐礼介绍说。
同时,同处巴蜀文化圈内,川渝两地动漫从业者的“题材宝藏”还可以持续“挖掘”。“利用好共同的文化基因,相信川渝动漫在原创内容生产上,还会有更好的发展。”唐礼表示。
成渝“双圈”五周年
两地动漫产业如何造船出海?
近年来,川渝两地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背景下,积极推动动漫产业的协同发展。
2024年11月12日,以“影视赋能,成渝共享”为主题的2024成渝影视发展大会在重庆永川开幕,川渝两地广电部门签署了“推动川渝广电视听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标志着两地在资源共享、产业协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进入新阶段。
2024成渝影视发展大会。图片来源于永川区融媒体中心
川渝两地动漫产业发展如何更好地利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政策优势,是参与动漫产业发展的各个角色都需要探讨的话题。
近年来,成都动漫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成为国内动漫产业的重要力量,并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动漫企业。如可可豆动画影视有限公司、艾尔平方等,也诞生多部现象级作品,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魔童闹海》《遮天》等。
“重庆动漫产业起步早,西部动漫节是国内最早创办的大型动漫节之一。重庆动漫产业也具有一定的集聚优势,多家大型动画制作公司都落户重庆。”唐礼认为,川渝两地动漫产业在发展方向上存在差异化路径。
他举例说,“我们铅元素动画在生产上更多聚焦的是二维动画,在全国都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哪吒2》制作团队——可可豆动画更多聚焦的是三维动画。而现在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之间的融合度非常高,这也给川渝两地在动漫产业合作上释放了积极信号。”
除此以外,在产业基金合作上,唐礼也给出建议。“川渝两地的产业基金,可以一起来合作投资项目或者是做一些创投,打造共有的IP,从而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郭毅教授则表示,动漫产业是智力、劳动力双密集的产业,一个较成熟的项目往往需要调集大量熟练的人员、技术和材料。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恰恰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的区域,川渝两地开展动漫产业合作拥有得天独厚的基础。
“当前成渝双城在携手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旅产业协同发展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先后成立了川渝博物馆联盟、川渝文化旅游企业联盟等。川渝在石窟寺文物方面,也建立了联合机制,而双城在动漫产业合作方面,还没有出现有效的合作机制。”
谭飞也认为,政策引领、产业深度融合,不失为一条共同彰显巴蜀文化特性的路子。“两地动漫产业的发展都需要由政府牵头,通过政策优惠或是合作招商引资等方式引导两地动漫产业发展。另外川渝两地动漫产业在合作方式上也需要进行更新,要想办法从产品开始合作。就像《哪吒2》片尾的一百多家制作公司一样,由作品牵头展开合作,共同打造IP,加强两地动漫产业合作关系。”
“重庆和成都如果携起手来,带来的不仅仅是动漫产业本身的发展,还能够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川渝两地动漫产业发展需要有更高的站位,在动漫产业发展上作出新的规划,结合各自优势打造出一个新的动漫产业高地。”谭飞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