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层浪,项栋梁老师对“医保、药监部门回应集采药问题报道一文中,不仅没有记者署名,甚至连所有受访对象也全部用‘有关同志’来代称”的文章,已经起到效果。这篇发布于节假日,且大部分人没有注意到的“报道回应”,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被送上了台面。

我们普通人并没有太多时间去关注这些回应,更注意不到其中细节。可在项栋梁老师发现并指出这个漏洞之后,惊讶和不解、讥讽和明悟的情绪沸沸扬扬:

是啊,报道遵循客观性,尤其是这样一篇长文报道,回应公众所迫切关注的问题,且事及民生,怎么可能全采访报道之中,不出现任何一个名字呢。这到底是一篇采访报道,还是一篇通稿?

又或者说,有些人是在担忧什么,于是提前做好风险规避的措施?



那便要从盖棺的结论来思量了,这篇回应,主旨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关于集采药风波中,“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等一系列质疑,大多来自他人的转述和主观感受。

言外之意:和集采药本身,没什么关系。集采药与原研药之间,也没什么区别。有极少极少的人吃了集采药血压降不下去,那可能是他自己的“个人用药体验问题”。

比如采访报道里,“一家医院领导”就说:“我院不存在‘麻药不睡’的问题”。

虽然我们不知道是哪家医院的哪个领导在拍胸脯说出结论,但并不妨碍采访报道所表达的意思:人各有异,与药无关。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吃药,大家的“个人情况不同”,当然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结果……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但问题是,此前提前集采药存在质量问题的人,或者有这种感受的普通群众,却不止一个两个。如果一份药的药效因人而异到这般程度,那它的作用又是什么。

换句话说:我们吃药的人,怎么判断这份药适不适合自己?



说实话,看完这些内容,我差点都以为之前提出问题的专家们是无中生有,说不定在正能量的眼中,此刻帽子已然扣下。难怪之前郑教授直接选择注销账号,远离互联网——仁至义尽,能说的该说的都说了,不赶紧溜,怕是会麻烦不断。

原本这个回应出来之后,人们内心的疑问和忧虑,该是减少很多。可事实显然相反,回应有了,却激起了更多的质疑。

昨天晚上,单单项老师的那篇文章,我就看到了不下十几次转发。也理所当然的,转发量太大,以至于文章到今天已经失踪。

可人们的转发,不正是对文章中所提到问题的一种“接力”吗?

有人不解,那官方要怎么办,回应了你又不信,不回应也不行。

错了,人们不是完全不信,而只是质疑。面对质疑,倘若有扎实的数据,完全能轻而易举的说服他们。

比如在研究成果之上,添加样本量、研究时间、对照组设置等关键细节,或者发表的研究论文的具体链接(你不是不信吗?链接给你,自己去看)……倘若有这样的底气,完全不必在意任何质疑。

然而这些外界都没看到,甚至连报道的作者名字,连全篇报道所有接受调研的对象,那么多人的名字,一个都没看到

金角大王好歹也要喊一声孙悟空的名号才能把他收进葫芦里,你全篇报道,什么都没有,就想说服所有人?

真有你们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