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晚,比亚迪将在深圳总部召开智能化战略发布会,发布“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此次发布会是比亚迪继2024年“整车智能战略”发布后,在智能化领域的又一重要布局。那么,以前的比亚迪在智能驾驶方面,在国内处于什么水平,未来又将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能够做到遥遥领先吗?



比亚迪智能驾驶从L2向L3/L4跃进

以前,比亚迪的智能化水平在国内车企圈处于快速追赶阶段,当前在部分领域已跻身行业第一梯队,但整体智能化能力仍与头部新势力和华为存在一定差距。未来,比亚迪将通过全栈自研、技术下沉与规模化普及,推动智能驾驶从高端车型向主流市场覆盖,并强化整车智能融合,进一步巩固其行业地位。



比亚迪的“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已实现L2级辅助驾驶功能(如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并在部分高端车型(如腾势N7参数图片)、仰望U8)中接近L3级能力,支持高速NOA(导航辅助驾驶)和无图城市领航(CNOA)。其硬件配置涵盖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多传感器融合方案,算力平台采用自研芯片与英伟达Orin系列组合,最高达508 TOPS。但相较于特斯拉、小鹏、华为等头部企业,比亚迪的高阶智驾功能(如城市NOA)尚未大规模落地,实际应用场景覆盖和算法成熟度仍有提升空间。



比亚迪依托年销超400万辆的庞大用户基盘,构建了中国最大的车云协同数据库(超400万辆L2及以上车型数据),为算法迭代提供海量数据支持。其研发团队规模达9万名工程师,涵盖AI算法、芯片设计、整车集成等领域,并拥有全栈自研能力(如璇玑架构、BAS 3.0+系统)。



根据行业评估,尽管比亚迪智能驾驶技术目前处于第二梯队,落后于特斯拉、华为、小鹏等第一梯队企业,但已超越多数传统车企。其核心短板在于高阶智驾功能的市场渗透速度,而优势在于规模化成本和全产业链整合能力。通过战略发布会可以看出,不久的将来,比亚迪在智能驾驶方面将很快挤入第一梯队。

比亚迪未来智能化战略多管齐下力争全车普及

比亚迪计划通过全栈自研+供应链垂直整合,将高阶智驾功能从30万元以上车型下放至10万级市场(如海鸥秦PLUS DM-i等车型),目标在2025年实现60%车型标配高速NOA功能,并逐步覆盖城市NOA。具体路径包括:

成本优化:通过模块化硬件设计(如地平线征程6芯片、激光雷达降价至千元级)降低系统成本。

分级布局:推出DiPilot 100/300/600多档算力平台,适配不同价位车型需求。



整车智能深度融合!比亚迪以“璇玑架构”为核心,推动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深度协同。该架构通过中央计算平台(“一脑”)整合车端AI、云端AI及多模态感知网络,实现车辆状态实时调控与个性化驾驶体验。未来将强化端到端大模型应用,缩短算法迭代周期至“周级别”,并拓展智能泊车(如易四方泊车)、车路协同等场景。



生态合作与技术开放!外部合作:与地平线、英伟达联合开发中高端智驾方案,同时与Momenta合资成立“迪派智行”,共同研发城市NOA算法。

比亚迪通过内部自研,加速自研芯片,如车规级AI芯片和决策算法,比如:路径规划和决策逻辑优化等方面,减少对供应商依赖。



全球化与高端化并行!在高端市场,比亚迪通过仰望和腾势品牌展示技术标杆,搭载双Orin X芯片和3颗激光雷达等配置,提升硬件能力!在海外市场,依托出口43.3万辆的渠道优势,推动智驾技术适配全球路况,强化品牌科技标签。

比亚迪在智能化也面临诸多挑战,需平衡技术投入与成本控制,同时应对华为ADS、特斯拉FSD等竞品的持续技术迭代压力。比亚迪的规模化普及策略可能加速智能驾驶从“高端专属”向“大众标配”转变,推动行业竞争重心从硬件堆砌转向数据闭环与用户体验。比亚迪正通过技术下沉、全栈自研与生态协同,从电动化领军者向智能化领导者转型。其战略若成功实施,将重塑市场格局,助力中国智能驾驶技术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核心地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