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1月19日至25日,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四海同音,维汉同心”实践队赴新疆开展民族团结调研。通过社区采访、参观民俗博物馆、文创产出等形式,聚焦维汉文化交流,揭开两种文化相互交融的神秘面纱。
社区絮语:汉维情谊映同心
实践团队首先走进当地社区,与维吾尔族和汉族居民进行深入交流。在访谈中,维吾尔族居民详细地介绍了维吾尔族传统节日古尔邦节的习俗。维吾尔族老人麦麦提表示:“古尔邦节在维吾尔族人民心中的地位相当于汉族人的春节。古尔邦节期间,大家穿上新衣、杀牛宰羊、招待宾客,家人欢聚一堂,表达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汉族居民也讲述了在新疆生活过程中,两种文化相互影响、彼此接纳的点滴故事。一位汉族居民曾说,古尔邦节的习俗和春节有许多相似之处,大家一起庆祝节日,共享欢乐,深刻体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深厚情谊。
图为实践队采访维吾尔族居民麦麦提。阿丽亚·阿布都卡迪尔 供图
实践队采访维吾尔族居民阿扎提古丽。阿丽亚·阿布都卡迪尔 供图
实践队采访汉族居民郑杰。官烜儿 供图
实践队采访汉族居民李耀山。官烜儿 供图
馆中拾萃:石榴花开别样红
随后,实践团队来到民俗博物馆。馆内琳琅满目的展品宛如生动的历史长卷,勾勒出维吾尔族与汉族在历史长河中交流、融合的壮丽图景。从精美的维吾尔族花帽到传统的汉族刺绣,从维吾尔族的乐器热瓦普到汉族的二胡,无不体现着两种文化在艺术领域的相互借鉴。博物馆中随处可见“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等有关维汉团结的标语,它们不仅彰显了新疆地区对民族团结的高度重视,更寄托着各族人民对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馆内讲解员介绍,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多种文化交汇之地,维吾尔族与汉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地域文化。
阿依夏·艾力 供图
感悟铸魂:绘制文创话团结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维吾尔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魅力,更深刻体会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和汉族的春节在习俗和内涵上有着种种相似之处,都表达了对团圆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殷切期盼。这恰恰说明,无论是维吾尔族还是汉族,都有着相似的民族灵魂、相同的文化血脉。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各民族文化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一条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相互交融、和谐共生。深受这种文化交融氛围的感染,实践团队成员拿起画笔,将所见所感融入创作之中,绘制了故事卡、徽章、帆布袋等文创,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新疆文化,共同为民族团结贡献力量。
古尔邦节习俗故事卡。王新婷 供图
王新婷 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
“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古尔邦节和春节的相似之处正是维汉同心的有力证据,是中华民族拥有共同精神源流的关键证明。本次实践中,“四海同音,维汉同心”实践队通过多种形式了解和宣传新疆地区的多元文化,促进了维吾尔族和汉族之间的理解与交流,为维护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贡献青春力量。通讯员:陈庄靖、王新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