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一天还在正常营业,第二天就突然关门;刚刚储值充卡,一夜之间人去楼空……近年来,在美容美发、运动健身等领域,不时出现类似这种“商家敛财跑路”的情况,而消费者在维权的过程中,如果遇到职业闭店人来“顶包”,维权成本就会大大提升,相关诉求更是很难得到妥善解决。


所谓“职业闭店人”,是近年兴起的网红名词,其专门帮助经营不善或居心不良的企业策划闭店方案,实施闭店行为,处理后续遗留纠纷。他们通常通过变更法定代表人等方式,帮助一些不良商家逃避债务、转移资产,并从中获利。

不难看出,在职业闭店人的“操盘”下,不良商家跑路容易了,但为之付出代价的却是消费者。

2月10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注册资本登记管理制度的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出台《公司登记管理实施办法》正式施行。有媒体称广泛关注的“职业闭店人”等问题有望获得解决。果真如此吗?

“职业闭店”的常见套路是:职业闭店人通过多次委托办理变更登记,将法定代表人变更为没有债务偿还能力的征信“白户”,让真正债务人“金蝉脱壳”。因为面对变更后的并无实际偿还能力的企业法人,预付费用的消费者要想拿回属于自己的权益,简直是难上加难。

众所周知,简化公司登记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助于提高市场准入的便利性,减少不必要的程序,降低创业门槛。但这不代表公司登记的质量不重要,更不意味着交易安全可以置之不理。此前,公司登记环节是职业闭店人利用的一个最大漏洞。而现在,《实施办法》则对登记管理制度打上了补丁。

《实施办法》强调,“办理公司登记、备案,申请人应当对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负责”,相关证明材料“应当通过部门间数据共享等方式验证核实”。更规定,“对明显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恶意转移财产、逃避债务和行政处罚等情形,限制办理相关公司登记或者备案,已经办理的予以撤销。”

显而易见,《实施办法》对登记机关的要求提高了,而且明确了申请人的法律责任。在此之后,职业闭店人像过去那样进行操作的难度提升了,其法律后果也更加显著。

当然,有效规制职业闭店人并不等于对预付式消费市场的规范,就可以一劳永逸了。杜绝职业闭店人的“骚操作”,除了要堵住法定代表人登记管理的漏洞,还要在预付费管理制度方面做进一步的完善。如不久前举行的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上,预付式消费市场治理依然是委员关注的焦点。多位委员建议,通过设立预付款第三方托管机制、推行格式合同备案制度等方式,规范预付费消费。

去年7月1日起施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对于预付式消费已经设置了专门条款。如果和本次出台的《实施办法》一起发力,相信职业闭店人问题能够得到进一步治理。下一步,着眼行业发展现状和消费者期待,预付费市场的规范依然任重道远,人们还需要更多的监管创新。

(大众新闻记者 王鹤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