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爆火的预制菜,网友们吵起来了
一、新年预制菜爆火现象
2025年春节期间,预制菜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销售额突破200亿元,同比增长超50%,成为年夜饭餐桌上的新宠。酸菜鱼、佛跳墙、猪肚鸡等传统硬菜通过预制形式进入家庭,部分高端礼盒售价甚至高达9999元。消费主力为“90后”“00后”年轻人,占比达43%,他们更倾向便捷高效的生活方式,且预制菜解决了年夜饭烹饪耗时长、难度大的痛点。此外,线上线下营销策略(如直播带货、节日礼盒包装)也助推了销量增长。
二、预制菜的配料与合规性分析
1.预制菜分为即食、即热、即烹、即配四类,需经过工业化预加工,国家明确将其与中央厨房菜品、即食凉拌菜区分。
新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于2025年2月8日实施,明确预制菜中**不得添加防腐剂**,通过冷冻、冷藏及杀菌工艺替代防腐需求。
企业需严格查验农产品原料的承诺达标合格证,确保农药、兽药残留符合标准,并推动原料生产标准化(如有机蔬菜、天然牧场肉类)。
国家卫健委正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制菜》,市场监管总局推进《预制菜术语与分类》等标准研制,地方如广东、江西也出台冷链运输、海鲜预制菜等地方标准。
2024年3月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的通知》,要求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需明示,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并开展专项整治打击滥用添加剂行为。
三、预制菜行业现存问题
部分消费者仍质疑预制菜的添加剂使用(如香精、色素),并认为冷冻保存可能导致营养流失或食材变质。
行业标准尚未完全统一,部分中小企业存在原料以次充好、生产流程不规范等问题,导致质量参差。
- 工业化加工导致部分菜品口味还原度低,消费者反映“口感与现做差距大”“色泽与宣传图不符”。
- 固定组合的礼盒形式灵活性不足,部分消费者转向自选单品以适配家庭需求。
现有标准多聚焦分类和添加剂,但对烹饪工艺、营养指标等缺乏细化要求。
部分企业因冷链技术不完善导致运输中食材变质,影响食品安全。
- 部分消费者将预制菜与“科技与狠活”关联,对其营养价值持怀疑态度,需通过科普和透明化生产消除误解。
尽管预制菜凭借便捷性迅速占领市场,但其发展仍需突破标准、技术和信任三大关卡。未来需通过**技术创新**(如锁鲜工艺)、**行业自律**(如品牌诚信建设)和**政策引导**(如全国统一标准)实现高质量发展。消费者对健康、个性化的需求也将推动产品多元化(如低卡、地域特色菜品),而透明化生产和监管强化是赢得长期信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