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大年初三的滇池绿道,宛如一幅流动的年画。

捞渔河湿地公园停车场内,随处可见川A、渝B、粤C等挂着外地车牌的车辆,车场管理员老张擦着汗笑着说:“连备用停车场都停满了,全是奔着滇池绿道来的人。”

绿道上,孩子们骑着单车欢笑而过,情侣们手牵手漫步栈桥,一位银发老人坐在观景台长椅上望着湖面感慨:“这景致太美了!”


海晏村人鸥共处一派和谐

落日时分,海晏村码头的栈道挤满游客,夕阳将滇池染成金色,红嘴鸥群掠过水面。“没想到昆明的冬天这么暖,日落这么美!”一位广州游客举起手机,将这一刻分享给千里之外的亲友。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的“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嘱托,成为云岭大地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领。为让滇池重现“四围香稻,万顷晴沙”的千古风华,2021年3月,滇池绿道作为昆明市十大重点工程之一启动建设。

2021年春天,当建设滇池绿道的第一锹土落下时,这条绿道已不仅仅是条道路,更是一场重塑城市文明的生态革命。

经过4年精心打造,滇池绿道已展风华。

骑行爱好者张伟跨上山地车,从草海段一路向南。“时而穿行水杉林,听得见白鹭振翅;时而掠过农田,闻得见油菜花香;时而贴近湖岸,看得见浪花拍石——这才是‘一程看尽四时景’!”他感叹道。


滇池绿道上的骑行爱好者

已建成的108公里滇池绿道开放段犹如系在滇池畔的翠带,以骑行、步行为脉络,展现出“傍山瞰湖—穿林近湿—踏田连村”的多样画卷。

晨雾缭绕中,71.9公里滇池外海段绿道如游龙初醒。七座主题栈桥次第舒展——

“山之桥”湖光倒映,奏响自然相融乐章;

“水之桥”卧波长虹,倒影摇曳诗意;

“林之桥”曲径通幽,松涛应和古调;

“田之桥”稻浪鎏金,木栈道织就阡陌经纬;

“湖之桥”悬挑观景,烟波浩渺尽收眼底;

“草之桥”蒹葭苍苍,紫水鸡踏浪梳羽;

“村之桥”蓝桉葱郁,尽展田园之美。


水之桥

清晨,62岁的退休教师杨文彬在绿道上晨跑。“从前看湖要开车半小时,现在推窗便是湖光山色。”老人手机上的运动轨迹,30公里绿道记录着他从“三高”患者到马拉松达人的蜕变。

英国摄影师、观鸟者詹姆斯·威尔逊守候在观鸟屋里,镜头里紫水鸡振翅掠过水面,钳嘴鹳双飞如剪。“这里每一帧图都是生态画卷!”他按下快门,多种候鸟共舞的画面定格成永恒。


星海半岛生态湿地公园

在环湖东路与湖滨路交会处,星海半岛生态湿地公园如一块碧玉镶嵌在滇池北岸。1086亩的湿地内流水潺潺、鸟雀鸣啾。“把河道水引入湿地,可以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净化功能,削减污染负荷。”官渡区湖滨湿地保护管理中心负责人介绍,星海半岛生态湿地公园按自然植被分布特点,乔、灌、草多层协调优化、错落有致,对维护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生物链能起到明显的作用。

湿地管理员老周指着监测屏幕:“102种鸟类在此安家,彩鹮这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都成了常客。那丛芦苇后的浅滩里,昆明裂腹鱼正逆流产卵呢。”绿道蜿蜒穿行于湿地,游客驻足观鸟台,可见白鹭掠过水面叼起鱼虾,灰鹤在浅滩优雅踱步。


水鸟在湿地觅食

滇池不仅是城市的后花园,更是生命的共同体。为落实“大生态、大湿地、大景区”战略,昆明市启动了“退塘、退田、退人、退房,还湖、还湿地、还林”的“四退三还”生态建设工程,对湖岸线外延200米内的农田、鱼塘、房屋等进行清退,恢复建设湿地,成功清退了大量占用湖滨生态空间的建设用地,为滇池生态系统留出了宝贵的生存空间,形成了平均宽度约200米的闭合生态带。

“现在滇池的水质,能看见两米以下的鱼群!”护林员老杨语气中透着自豪。

2024年最新监测显示,滇池全湖水质稳定达Ⅳ类,建成湖滨生态带6.29万亩,湖泊自然岸线率达到89%,植物物种从232种增加至303种,鸟类从89种增加至175种。



滇池绿道是一条跃动的经济走廊。滇池周边54个湿地、传统古村落,46个美丽乡村焕发新生。在晋宁沙堤村,村民将老宅改造成“稻田咖啡馆”,绿道开通后,周末客流量翻了5倍,城里人爱来这儿看“漠漠水田飞白鹭”。绿道沿线生态民宿、非遗工坊、研学基地如雨后春笋——这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注脚。

滇池绿道是一卷铺展的风景长轴。13座“七彩云桥”如虹跨水,国内首座多孔拱形钢浮桥轻盈若蝶,17座“物语小桥”跨河连村30余处观景平台匠心独运,或悬挑临波,或隐于林间。


林之桥

绿道建设是一场与自然的精密对话。滇池绿道外海段穿越生态保护核心区,跨越农田、山体、湿地、村庄等复杂地貌,建设过程如同一场“生态心脏手术”。昆明市集结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云南省设计院、上海现代建筑装饰环境设计研究院、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等顶尖团队,组建“生态智囊团”。规划团队以“全国一流、全省第一”为标准,构建“山水林田路湖”生命共同体格局——沿山体设置生态缓冲带,减少水土流失;在湿地段架设高架栈桥,避免扰动水下森林;穿越村落时保留青石板路与古树名木。外海段绿道最终以“隐形设计”融入自然,空中俯瞰如绿叶脉络,被誉为“生态基础设施的教科书式案例”

为让游客尽享绿道之美,昆明文旅集团以“绿道+”理念,在沿线布设15座服务驿站。这些驿站如“林间木屋”隐于杉林,似“湖畔明珠”临水而建,内设休憩区、补给站、医疗点,甚至提供自行车租赁、导游导览服务。在草海段驿站,浙江游客王女士接过工作人员递上的姜茶:“骑了10公里正累呢,这驿站简直像‘骑行绿洲’!”

春节期间,滇池绿道俨然成为文旅融合的大舞台。1月29日至2月12日,庾园新春市集热闹开市,糖画艺人手腕轻抖,金黄的凤凰跃然竹签;白族扎染摊位前,游客亲手体验“青出于蓝”的奥秘;投壶、射箭、滚铁环等传统游戏区,孩童的欢笑与长辈的回忆交织。夜幕降临时,新春音乐会奏响,《滇池圆舞曲》的旋律随晚风飘向湖面。


俯瞰卧龙浦古渔村

在“渔浦星灯”原景地卧龙浦古渔村,“渔春好事集”正演绎渔家年味。游客带着孩子手持“福字寻宝图”穿梭古巷,在百年老宅改造成的非遗工坊里拓印年画、编织渔网;草地上,民谣歌手弹唱《滇池夜月》,游园会让人仿佛穿越时光。村民杨大姐在摊位前蒸着米糕:“绿道带火了村子,咱这手艺也成‘非遗体验’了!”

保护滇池的意识,正从绿道深入人心。绿道周边商户自发成立“护湖志愿队”,宝丰湿地里小学生化身“生态讲解员”,向游客讲述红嘴鸥的迁徙故事;摄影爱好者组建“垃圾不落地”社群,边采风边清理沿途废弃物。

英国观鸟者詹姆斯·威尔逊目睹这一切后在观鸟笔记中写道:“这里的每双眼睛都在守护自然,这是最动人的风景。”


村之桥

当晨雾漫过“田之桥”的雕栏,当花灯调在海晏村古戏台上唱响,滇池绿道成为古今对话的长廊,更是“美美与共”的诠释。

这条翠带,正向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迤逦延展。


田之桥

短评

赤子之心照见民生温度

滇池绿道的建设,是一部用初心丈量民生的诗篇。当百里翠带环绕滇池,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湖光山色的重生,更是市委、市政府以赤子之心回应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生动实践。

赤子之心的刻度,标注在还湖于民的实践中。从“四退三还”到生态缓冲带留下发展空白,抉择间的壮士断腕,换来今日推窗见鹭、漫步闻香的日常场景。杨文彬老人的运动轨迹跨越30公里绿道,从“三高”患者变身马拉松达人,正是发展留白处生长出的全民健康福祉。

赤子之心的温度,蕴藏在振兴乡村的画卷里。沙堤村稻田咖啡馆诱人的咖啡香,古渔村“渔春好事集”里孩童拓印年画的欢笑,见证了滇池畔村落在生态经济中获得的发展。当村民杨大姐的蒸米糕手艺成为非遗体验,绿水青山真正化作了百姓口袋里的金山银山。

小学生讲解红嘴鸥迁徙故事时清澈的目光,摄影爱好者“垃圾不落地”社群弯腰的背影,英国观鸟者镜头下定格的生命礼赞,都在传递一个共同的心声:最好的民生工程,也是全民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

滇池绿道蜿蜒向前的方向,恰是民心的走向。当晨雾漫过古桥雕栏,当花灯调唤醒乡愁记忆,这条生态廊道已然超越了物理空间——它是执政为民的坐标系,丈量着初心与民心的距离;更是美好生活的具象化,见证着赤子之心与民生期盼的双向奔赴。

来源:昆报头条

编辑:李莹娜

编审:李菁

终审:赵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