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秦岭和淮河是中国地理的南北分界线,但是,秦岭和淮河并没有连接在一起,所以这只是一个大致的说法。

在历史上,除了秦岭和淮河以外,还有一个天然的军事分界线,桐柏山和大别山。这两座山均为西北—东南走向,是淮河和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历史上分裂时期,南北控制住这两座山,作为天然军事屏障。


在古代南北对峙时,为了防备北方军队南下,南方势力一般会构筑三条防线:东部的江淮防线,中部的襄阳防线,西部的川北汉中防线。

东部的江淮防线水网密集,西部的川北汉中防线山路崎岖,相比之下,中间的襄阳防线在地理上比较好突破,因此,襄阳一带往往是重兵对峙,大战频发的战区。

襄阳的地位在忽必烈攻灭南宋之战中十分凸显。在东线和西线都久攻不下,最终在中路经过三十八年的拉锯战,元军才攻下了襄樊,取得对南宋的决定性胜利。

在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看出,襄阳和南阳之间有一个天然的缺口,即“方城缺口”。这个缺口有十几公里宽,适合大兵团行进,所以,南方政权一般会在缺口南面的襄阳囤积重兵防守。那么,北方军队可不可以不走这个缺口,避开襄阳这个军事重镇,而是从信阳出发,从桐柏山和大别山之间寻找小路突入南方呢?


历史真的有这样的军事行动,还不止一次。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以孙武和伍子胥为大将,率兵三万伐楚。吴军有一支强大的水军,但他们并没有溯长江而上进攻楚国,而是乘船从淮河出发,达到源头后弃舟登岸,翻越大别山,突入楚国腹地,打了楚国一个措手不及。最终,吴国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之战中大胜楚国,楚昭王仓皇出逃,吴国大胜。

正是因为有山间小路,自春秋战国时期起,桐柏山和大别山交界地带设立了三道关隘,这就是著名的“义阳三关”。为什么叫义阳三关呢,因为山北面的信阳在古时被称为义阳,直到在宋朝时,才因为避讳宋太宗赵光义的“义”字而改为信阳。

义阳三关分别为,东边的九里关,西边的平靖关,中间武胜关。

平靖关,位于湖北广水市,现在还有平靖关村。三国时期的关羽屯兵于此,因恨不能提兵北伐,取名“恨这关”。魏拓跋氏在关南设平靖郡,即易名“平靖关”。南宋岳飞、李庭芝亦曾驻兵于此。明清之际,因来往行人成群结队,络绎不绝,又叫“行者关”。

武胜关是南北交通的咽喉,今湖北广水市有武胜关镇,北面就是河南的鸡公山风景区。几十年前,交通尚不发达,南北大动脉京广铁路和107国道都经过武胜关。武胜关时三关中最重要的关口,被称为“关中之关”。古称"大隧"(一说称直辕),南朝齐称武阳关,唐称礼山关,清始称武胜关。

在武胜关发生的战争特别多。春秋时吴国伐楚从此通过,南北朝时期时期,北魏和南梁为争夺此关,激战不止。宋朝时岳飞派牛皋驻守此关。元朝攻宋时,忽必烈曾想夺取此关,激战数场而不得,只得转而重兵攻打襄阳。明朝末年,李自成从河南经此突入湖北。1938年,日军就是突破了武胜关,才完成对武汉的合围。

九里关,位于河南省罗山县铁铺乡九里关村。春秋时称大隋关,后又称黄岘关、广蚬关,百雁关。隋唐时此关属湖北应山县,后宋改为九里关。明代曾置巡检司于此。

时至今日,“义阳三关”已成历史,但在古代,这三关锁住南北交通,地位不亚于潼关,武关等著名关隘。

敬请关注本公众号,感谢每一个遇见的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