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护仪的警报声刺破除夕的寂静,神经内二科的值班医生抓起铅衣冲向导管室的瞬间,脑海中闪过一组血色数字——每分钟180万个脑细胞正坠入永恒的沉寂。对于急性脑梗患者而言,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不是以小时计算,而是以分秒丈量的生死线。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神经介入医生是唯一能按下暂停键的守夜人,他们的武器是比蒲公英绒毛更纤细的微导丝,是与病魔鏖战的坚强意志。这个春节假期里,神经内二科的医生们忙得连轴转。短短七天,他们完成了10台急诊手术——3台是动脉瘤栓塞,7台是脑动脉取栓术,还做了20多次取栓评估。每一台手术都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每一次评估都关乎患者的生死。他们用铅衣和汗水,换来了患者的生机。
X光屏上蜿蜒的血管如同暴风雪中的灯绳,患者右侧大脑中动脉的阴影区正以肉眼不可见的速度扩张,那里曾跃动着病人的记忆、温度与爱意,此刻正化作监测仪上跳动的数字警报。屏幕上纤细的微导管在动脉艰难推进,每一次血管迂曲处的震颤,都在加速那片灰白色缺血区的蔓延。"血压稳住!"医生的声音透过铅玻璃传来,被铅衣压弯的脊背几乎贴在造影机屏幕上。手术医生清楚地知道,此刻患者大脑皮层正经历着残酷的"静默雪崩",那些承载着记忆与情感的神经元,正以每秒3万的速度消逝在黑暗里。
在娴熟的手术操作技巧下,导管头端终于抵达责任血管。护士盯着计时器的手微微发抖——从患者入院到此刻,正好卡在脑细胞可逆损伤的"黄金六小时"边缘。当取栓支架如银色花瓣般在闭塞处绽放,第一缕血流重新点亮灰暗的脑区,就像是新年第一簇冲破夜幕的烟火。那是在除夕夜最深的黑暗里,由铅衣卫士们用辐射灼伤的皮肤、被汗水腌渍的脊梁,共同谱写的生命旋律。
这些穿着30斤铅衣的医者,在辐射场中搭建起生命的方舟。他们的手术刀是0.014英寸的微导丝,在比发丝更纤细的穿支动脉间穿行;他们的战场是以毫米计量的血管迷宫,每个决策都牵动着千万神经元的生死存亡。当新春的爆竹声在远方响起,他们仍在无影灯下进行着最精密的雕刻——用流淌的汗水置换脑组织的血供,用铅衣下的灼热体温对抗着死神的冰冷收割。
阳光穿透铅玻璃时,又一条濒临凋亡的血管重新奏响了生命律动。神经介入医生瘫坐在更衣室长椅上,看着微信群里同事们接力发来的新年祝福——那是用铅衣褶皱里的盐霜、被汗水泡白的指尖,和永远错过年夜饭的遗憾,共同浇筑的希望。
文字、图片:熊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