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碗】是傅踢踢在笔会的专栏

这两年的新春,当身边人还在半推半就地等待“春晚”,我已经掐着手指盯着日历,静候那一场“超级碗”。

不止是中场秀。这场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NFL)的王者对决,从第一秒就会吸引我的目光。再夸张点说,我的年度“橄榄球时间”,从赛季前的选秀就已开始。

35岁开外,是职场道路都显闭塞的年纪。这时迷上一项运动,或有吊诡之处。但细细琢磨,好饭不怕晚的铁律,橄榄球也概莫能外。

我对橄榄球的兴趣,始于一场对足球的叛逃。如果不是1999年诺坎普的3分钟伤停补时和2008年卢日尼基的瓢泼大雨,此刻的我不至于因“曼联球迷”的身份而自苦。20多年过去,心爱的球队由盛转衰,从无坚不摧变得千疮百孔,唯有一句“爱过”能聊以安慰。竞技体育难免起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道理都懂,可人生有几个三十年。初看球时,贝克汉姆的脸上还没有半条皱纹,而今“小将鲁尼”早已开启崎岖的教练生涯。至于自己,偶尔照镜子也会惊觉,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和我同期追曼联的球迷,近来在朋友圈里晒出两件签名球衣,来自曼城的德布劳内和利物浦的萨拉赫。那种感觉,像是在麦当劳餐厅掏出了一盒吮指原味鸡。“不是该烧了吗?”我和他开玩笑。“我已经不是曼联球迷了。”他说得斩钉截铁。原来中年男人想逃离的不止家庭琐事,还有足球信仰。

然而,我没资格数落他。感谢曼联令人窒息的表现,我在差不多该养生的年纪戒掉了熬夜看球的习惯,“变节”转投另一支球队的怀抱。我依然心系足球,不过变成了American Football。

即便有“冠军粉”的嫌疑,我还是满心荣耀地宣布,自己现在是堪萨斯城酋长队的球迷。为了更熟悉这项运动,只要没有工作,每个周一、周二和周五上午,我都会把手机架在跑步机上,“沉浸式”观看NFL面向全美直播的夜赛。

完全不必在乎谁和谁打,毕竟,这个注重收视的商业联盟,总能选出话题度拉满的对决。强强是当下的对撞,弱弱有往昔的恩怨,历史超过一百年的联赛,最不缺的就是故事。

“如果你足够关心这世界,世界将展示给你那些文学性的瞬间。”迈克尔·刘易斯如是说。他写的《魔球》讲述了奥克兰运动家队总经理比利·比恩,怎样依靠特立独行的数据逻辑,率队在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里“咸鱼翻身”。这本书后来配上布拉德·皮特那张全球通行无阻的英俊面庞,以电影《点球成金》的形态广为传播。体育,是刘易斯捕捉“文学性的瞬间”的富矿。他深知,这个博大、精密又日复一日运转的产业,永远会以高光传奇的方式留在每个人心里。


美国影片《点球成金》(2011)中奥克兰运动家队的比利(左,布拉德·皮特饰)和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彼得(乔纳·希尔饰),影片改编自迈克尔·刘易斯的《魔球:逆境中致胜的智慧》(Moneyball:The Art of Winning an Unfair Game)。

一年多看下来,我感受强烈:人在不同年纪迷上某项运动,行为模式会大异其趣。

十来岁看足球,注重赛果,翻看集锦,场上见真章。三十多岁才关注橄榄球,比赛之后,直奔分析视频和汇集场外信息的纪录片而去。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好奇心是速度最快的选手,眨眼间就跑过20年。

第一次留意到酋长队,是2021年的第55届“超级碗”。他们是奔着卫冕冠军去的。当时25岁的明星四分卫帕特里克·马霍姆斯春风得意,上一年的捧杯一扫外界对他仅存的质疑。而这次站在他对面的,是44岁的汤姆·布雷迪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道理,外国人也欣然接受。无论哪项体育运动,他们都不遗余力地争论,谁是那个GOAT(Greatest Of All Time)。

截至目前,凭借7座“超级碗”的绝对领先,布雷迪的江湖地位无人撼动。尤其最后一座,那是他离开新英格兰爱国者队,与功勋教练比尔·比利切克“分手”后的自我证明。这座奖杯,正是2021年从马霍姆斯手里夺走的。

不知何故,每次回望这样的剧情,我总想起金冠黄袍的周润发一字一顿地说:“天地万物,朕赐给你,才是你的。朕不给,你不能抢。”

当然,要是那么听话,马霍姆斯不会是今天人人敬重的“小马哥”。丢冠后,他率领酋长队在2023年和2024年两夺“超级碗”,也憧憬在2025年的农历春节期间,冲击史无前例的“三连冠”。

布雷迪在个人第7冠后,拥抱了职业生涯的余晖,他在2022年选择退役,几周后又复出,一年后正式结束了长达23年的王者之旅。这次反复连带出一场“意外”:与巴西名模吉赛尔·邦辰的婚姻宣告破裂。无休无止的比赛和训练“侵占”了布雷迪对家人的陪伴,“吉娘娘”的主动告别,想来也是人之常情。

竞技体育书写了无数英雄史诗,可光环背后的阴影、难与人言的款曲,终究逃不出命运安排的剧本。掌握与失控间无休止的拉锯,或许正是橄榄球的魅力所在。

目睹新旧王者的宿命之战,我喜欢上失败的那一方。比起布雷迪稳重精确的古典打法,马霍姆斯的比赛有更多突发奇想和出乎预料。这种华丽球风,被称作“马霍姆斯魔法”。对峙过后,两个四分卫和各自球队的走向,让我对橄榄球究竟意味着什么兴趣勃发。

无意拉踩,每项运动要达到顶尖水平,都离不开汗水、天赋、智识与性格。但一支NFL球队进攻组、防守组、特勤组53人的规模,连同大量教练和工作人员,俨然把金句打在了公屏上:“足球是和平年代的战争。”

橄榄球的规则,用一句话就能粗略概括:在有限档数内,通过传球或跑动,不断逼近对方端区得分。

可一百多年来,基于这个目标,教练和球员设计出难以尽数的战术。为免对手拆穿,战术口令宛如暗语。奥马哈、绿色八十、白色八十、涡轮甚至皮卡丘,用不同语气、不同节奏说出来,可以是截然相反的意思。遇到重大比赛和重要对手,还会专设“密码”。

训练中准备上百种战术,赛场上却只有几秒来决定、执行。一次简单失误,就会断送一场比赛。在单场淘汰的季后赛阶段,一个球权,或许意味着整个赛季的努力付之东流。偶然,向来是奇迹的温床,因此叫人念念不忘。

如今在亚特兰大猎鹰队效力的四分卫科克·考辛斯形容,每次喊口令仿佛大学期末考。如此频繁地测试,橄榄球之神不会纵容任何一个轻忽懈怠的球员。考辛斯的妻子对四分卫也有自己的理解。她把丈夫的工作描述成“每周末都要出一场车祸”。挂着两三百斤的满身“大汉”,到处是挫伤和淤青,可但凡能在下一周站回赛场,又都只是小事一桩。

橄榄球就是这么一项运动。冲撞发出的声响,与其说发生在肉体凡胎之间,更像是石锤砸在骨头上。四分卫训练会特意安排一些近乎杂技的“奇怪”动作,那是对各种意外撞击尽可能的提前适应。在“我碎了”成为网络流行语之前,我已频繁真切地听见这种残酷的声音。


美国影片《弱点》(2009),根据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的原著《弱点:比赛进程》(The Blind Side:Evolution of the Game)改编,取材自2009年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选秀状元迈克尔·奥赫的非凡经历。桑德拉·布洛克因为该片荣获2010年第82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听说我迷上橄榄球,颇有几位不解的朋友。他们问,你平时情绪还算稳定,怎么会去看这么暴力的运动。“正经”答复是,人到中年,波澜不惊,需要一些血脉偾张的刺激。四分卫在开场前演说家般的动员,完场后在大得跟展厅一样的更衣室里鼓劲打气,在我这个“i人”眼里,总有一种“现代巫术”的迷人气质。比赛里互喷“垃圾话”,达阵或抄截后纵情忘我的庆祝,也像肾上腺素飙升后亦真亦幻的情节。

NBA名宿多米尼克·威尔金斯,因为扣篮动作获誉“人类电影精华”。NFL亦然,比起少数惨烈的画面,更常被忆及的,始终是人类超越身体与心理极限的时刻。

一旦回归日常,我也倾心大明星们身上藏不住的“人”的那一面。

酋长队近年的战绩催生了“马霍姆斯热”。小朋友们在理发店里吵嚷着要留一头马式卷发,以此向帅气健康的偶像致敬。面对纪录片的镜头,马霍姆斯坦承,他的穿搭酷炫,也包含迷信。去主场比赛穿运动便装,到客场则西装笔挺,希望在气势上先压人一头。做着世界上最外向的工作,生活里的他却不怎么爱拍照。每周偶尔得闲,或者休赛期开始,小马哥就和青梅竹马的太太共度亲子时光。人生的轨迹与结局不好讲,至少在场上场下,他们封存了很多温馨的画面。像大男孩一样傻笑逗趣的是他,和指挥官一样纵横捭阖的是他,默默看比赛录像做战术笔记,思考如何像布雷迪那样一直打到45岁的也是他。

这都是我钟情橄榄球的理由。布雷迪挥别了佩顿·曼宁,邂逅了马霍姆斯,小马哥目送前辈淡出,也会和约什·阿伦和拉马尔·杰克逊们缠斗在一起。太多人彼此勾连,织就一张无限可能的巨网,而商业体育联盟,在延续爱恨情仇这件事上,的确过于擅长。

纠葛还远不限于体育。超级碗中场秀,素来有“美国春晚”的类比。泰勒·斯威夫特却拒绝了在拉斯维加斯演中场秀的机会。官方说法是,她的专辑和巡演事宜满满当当,没有余力献唱。但坊间不肯放下避嫌的猜测。毕竟,她的现任男友特拉维斯·凯尔西正是这几年超级碗常客酋长队的王牌近端锋。斯威夫特的中场秀,是娱兴观众,还是加油助威,实在难以界定。至于频频现身酋长队的箭头球场,在凯尔西每一次发挥后及时被摄像机捕捉到,也让“斯威夫特没空”的说法更趋扑朔迷离。有好事者问,假如,只是假如,斯威夫特和凯尔西没能走到最后,会不会又把前任写进歌里?

谁也无法预知未来。但有一点足以确定,在每年通向“超级碗”的路上,小菜大餐都不会缺席。这一碗“超级碗”,盛着体育竞技,也铺满人生琐屑的调味品。

至于曼联,比赛时间合适的话,我还是会看。历经连年动荡,葡萄牙少帅阿莫林正带着这支老牌劲旅蹒跚前行。上海人知道这个名字的分量。祝他好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