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乙巳蛇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句在华北地区流传已久的种麦农谚走到了“失灵”边缘。

  前不久,年过八旬的农业农村部防灾减灾专家指导组顾问、中国农业大学退休教授郑大玮到北京房山窦店村考察分析冬小麦种植情况。他指着一片深绿色的麦苗回忆道,过去北京在9月下旬时温度回落到16-17摄氏度,适宜播种冬小麦,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适宜播种的温度和积温出现的时间推迟到了10月上旬,也就是说现在改在了“秋分尾”或“寒露头”播种。

  这只是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农业生产的一个缩影。世界气象组织最新数据显示,过去10年(2015-2024)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10年,而2024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了约1.55摄氏度。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感受到了气候变化给生存与发展带来的挑战,作为靠“天”吃饭的农业领域更是首当其冲。

  中国气象局-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实验室前不久撰写了一份名为“我国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现状、挑战与对策”的报告,报告作者、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潘志华认为,农业应变关键在于4个字:避害趋利。

  淹了玉米,浇了葡萄

  郑大玮考察的那块冬小麦庄稼地,曾在2023年7月底的北京暴雨中遭受重创。这块地所属北京房山窦店村十二农场的场长强瑞晶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当时地里种的400多亩玉米“全淹了”,基本绝收。

  窦店农牧工商总公司副总经理许生说,十二农场靠近大石河,暴雨期间,他和一些村民守在地块南侧,眼看着大水白茫茫一层从北边漫过来,很快淹了玉米地。当时玉米长到“大喇叭口期”,正是“最要劲儿的时候”,被淹之后必须及时排涝方能保住产量。因地势低洼,积水量大,约20天才排尽,最终大部分玉米因为积水时间过长被闷死了。

  “我们有水泵等排水机械,常规的积水可以处理,但遇上极端天气灾害还没有啥好办法。”许生说。

  谈到气候变化,“灾害”是人们口中的高频词。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许吟隆的科普报告中,有各类农业受灾的照片,例如2008年的南方冰冻雨雪、2020年的东北台风三连击、2022年长江全流域的干旱等。在他看来,气象灾害之所以频发,正是因为地球每天额外多吸收的巨大能量。在地球系统能量再平衡的过程中,即使有极小的一部分以极端天气的形式释放出来,所造成的灾害也是惊人的。

  相比于华北平原的玉米,宁夏的酿酒葡萄对于气象灾害更加敏感。懂红葡萄酒的人品一口,就能喝出它的年份和产地,因为其中的风味物质锁住了当年的阳光雨露和当地的水土风貌。如果把葡萄比作气候的孩子,那它就是个“高需求宝宝”。

  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总工程师张晓煜说,以贺兰山东麓的酿酒葡萄为例,营养生长期不能过分炎热,开花期不能碰到低温和阴雨,挂果期得适度高温干旱,成熟期温度需要缓慢下降,才能实现糖酸之间的平衡、色泽的饱满,以及馥郁芳香、回味悠长。

  “但宁夏数十年来气候暖湿化明显。”张晓煜说,这里近40年来,每10年平均温度升高0.2-0.6摄氏度。随着气温的升高,葡萄的含糖量和含酸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同时,近些年愈发频繁的气象灾害也给葡萄种植带来影响。

  张晓煜细数,2018年、2020年、2022年、2023年霜冻灾害明显,2021年、2023年高温干旱突出。原本2024年的葡萄前期生长条件很好,葡萄越冬冻害轻,春季放条后又下了场透雨,挂果量喜人,大家都认为会是个“好年份”。不承想9月突然变天,出现了历史罕见的连续半个月的阴雨天气,把“好年份”的梦浇灭了。

  “原本本地种植葡萄的含糖量在230-240g/L,由于连续阴雨,含糖量减少到220g/L以下。”张晓煜解释,这不但意味着酿造的酒精度数下降,还使得葡萄酒减少了风味的“载体”。俗话说“旱生虫子,涝生病”,连续阴雨还造成了裂果和病虫害等问题。

  张晓煜无奈地说,当年不少葡萄园只好少酿,甚至是不酿葡萄酒。

  并非完全没有益处

  但气候变化对于农业生产也并非完全没有益处。郑大玮认为,气候变暖“对于不同地方的农业生产各有利弊”,对于以黑龙江等地为代表的东北地区,和以新疆等地为代表的西北地区而言,整体来看有利因素要大于不利因素——无霜期延长可以提高复种指数,并改种生长期更长的品种;降水增加可以缓解干旱。

  许吟隆特别指出,在农业气象灾害日益加剧的情况下,适应气候变化尤为重要。他举例说,气候变暖导致华北棉产区棉铃虫大爆发,严重影响该地区的棉花种植;而气候变暖使新疆成为棉花适宜种植区,这是典型的“转型适应”案例。

  新疆农业气象台正高级工程师王雪姣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棉花种植区“北移西进”,从长江中下游平原移到华北平原,再移到西部干旱地区。气候变暖让新疆气候“暖湿化”,这使得新疆无霜期延长,棉花生长季热量资源增加,气候适宜种植区扩大。她表示,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北疆气候宜棉区扩大近一倍。同时,随着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强度、发生频率、影响范围的扩大,此地的棉花也面临着霜冻、低温冷害、大风、高温热害等威胁。

  不少学者注意到,气候变化使我国农业受灾情况体现出了“新特点”。郑大玮提炼的规律是:气象波动加剧,极端天气事件愈发频繁,主要表现为高温灾害明显增加,冷暖突变、冻旱交加、旱涝急转情况增多。

  许吟隆指出,气候变暖还导致作物病虫越冬死亡率降低,冬后有效病虫源基数显著增加。病虫害种类和世代数增加,为害期延长,为害范围扩大,尤其是向北方扩展蔓延趋势明显。

  适应气候变化成为“常态”

  “农业生产本身就是‘战天斗地’的过程。”潘志华认为,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台阶,适应气候变化“功不可没”。特别是与过去利用气候变暖有利条件、有效扩大种植面积,注重农田基本建设、持续提高粮食生产的气候韧性,注重品种选育与耕作栽培技术改进、显著提高作物的抗逆性等举措关系密切。

  他正说着,一只盘旋而来的小虫打断了采访,随后落在办公桌上,定睛一看,是蚊子。潘志华似乎见怪不怪,在他看来,北京12月下旬飞蚊,也是气候变暖的生动注脚。

  他接着说,正是因为当前我国已经在农业管理的各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准,气候风险才更加成为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特别是,未来20年的气候风险还将加大。

  潘志华表示,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最新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未来20年全球将继续变暖。他介绍,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未来中国气候变化整体上呈变暖变湿趋势,同时不同区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建设气候适应型农业迫在眉睫。

  在郑大玮、许吟隆、潘志华等人参与编制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中,“强化经济社会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章节的第一部分就是“农业与粮食安全”。

  许吟隆解释,“适应”是指通过加强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气候风险识别与管理,采取调整措施,充分利用有利因素,防范不利因素,以减轻气候变化产生的不利影响和潜在风险。同时,“适应”应该成为一个常态化工作,也就是说在所有的农业决策和行动中,都要考虑气候变化的因素。

  用“反常”打败反常

  许吟隆认为,“适应”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郑大玮说,农业技术手段要适应主要矛盾的变化,就需要针对“反常的气候”进行“反常的管理”。

  他提供了两个实操案例——针对反常的气候以及具体苗情,在反常的时间给冬小麦进行浇水和追肥。北京冬小麦的壮苗和旺苗通常在4月15日以后的拔节期进行浇水和追肥,而在4月上旬的起身期不应浇水和追肥,否则会增加后期倒伏的风险。2023年播种的小麦,由于夏季暴雨洪涝,秋暖和冬季连降大雪,早春土壤水分过多,麦苗长势过旺,甚至把浇水追肥推迟到了4月下旬后期进行。2022年则完全相反,由于冬季冻害较重,早春返青时麦苗较弱成为“主要矛盾”,倒伏风险不大,恰恰应该在起身期浇水、追肥以促进弱苗转壮。由于管理得当,十二农场在这两年都获得了较高的产量。

  张晓煜也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为了适应气候变暖,近10年来贺兰山东麓的葡萄园探索了各种方法。

  例如,红寺堡地区已经将种植海拔由原先的1200米以下,提高到了温度相对较低的1400米左右。此外,一些果园为了消解贺兰山地表砾石供给的过多热量,采取“行间生草”技术来降低地面温度;或将挂果高度由原来的三四十厘米,提高到了50到80厘米,以求让葡萄远离地面高温的炙烤。还有一些果园,通过提高种植密度消解过多的光照资源,反而提高了产量,亩产从过去的300公斤到400公斤,提高到了近年的600公斤到800公斤。

  地方农技推广系统也在采取行动。2023年7月底夏季的暴雨到来之前,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刚刚印发了一份农业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应急工作方案,其中提到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预测预报机制,储备农业气象灾害应对技术,成立应急服务技术组等。北京农技站粮经作物科科长毛思帅介绍,这份文件在2024年又作了进一步更新。

  农业技术推广员周吉红负责点对点指导强瑞晶,在去农场的路上,他打开北京农技站的内部工作软件,查看是否有新的气象预警通知。周吉红说,这些预测内容也会同步发到本地各类种植户的社交群里。在日常生产和应急的关键节点,农技专家们则会直接前往现场指导生产。

  聚焦农民高度关注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气象灾害,潘志华建议,针对近些年北方大雨农田积水排不出、南方有水到不了田等问题,可以以提升北方排涝降渍、南方提水灌溉能力为重点,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形成从水源到田间的完整灌排体系,实现旱能灌、涝能排。

  他还建议,优化农情监测与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将农情与农业气象综合监测设施建设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统一设计、同步实施,推进国、省农情与农业气象服务业务一体化平台建设,开展农业气象影响预警业务。立足农业灾害“防胜于救”的特点,扩大中央财政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救灾资金规模,尽快推动主要粮食作物政策性农业保险全覆盖,鼓励保险公司、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民防灾减灾的支持。

  “特别建议逐步推广天气指数保险,以及建立农业巨灾保险机制。”潘志华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