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史,或者说,读中国历史,长平之战都是一个注定绕不开的话题。

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按照书上记载,这一仗秦将白起诱杀了赵国降卒40余万。

赵国四十余万将士,都蒙上了一层悲情色彩。

我一向也有“悲情英雄”的情节,所以,长平之战在我心中一直有一层悲伤的色彩。

在黑神话悟空带火山西很多打卡景点的背景下,这个景点显得更加落寞了。

我们到达长平之战纪念馆的时候,天色已经显晚。在衬着周围荒凉的景象,一股沉重的气息弥漫心间,很让人压抑。

尤其是亲眼看到展厅尸坑中凌乱的赵卒白骨,一瞬间差点流下泪来。



今天我并不准备就长平之战展开讨论,那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

在这里,我就想和大家简单闲聊几句:

赵孝成王没有听赵括妈妈的话,任用赵括为主帅,是导致这场杀戮悲剧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赵孝成王任用赵括为将替代老将廉颇对垒秦军时,赵括的母亲紧急上述赵王,说“不可使将”。

赵王问原因,赵括母亲说了以下一段话:

“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赵括的父亲赵奢,也是战国时期名将,名声显赫。

但赵括和父亲是很不相同的。

赵母说,夫君赵奢当大将的时候,养谋士几十人,交友数百人,得到的赏赐也都与军中兄弟分享。受命之日立即出发,不再关心家事。

但儿子赵括刚一任命为大将,就开始接受大家朝拜,军中将士没有人敢仰视他而且大王赐给他财物,他都藏起来不分给别人一点。不仅如此,他还趁机抄底买房买田。

所以,赵括这人当将军统兵的结局会怎样,赵母心里门儿清。

正因如此,她极力请求赵王不要任用赵括为将。否则,“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但赵王没有听从这位母亲的建议,坚持用赵括替换了名将廉颇。

结果,仅仅一个月时间,赵军就惨败,40余万降卒被坑杀在“杀谷”之中,从此国运衰败,一蹶不振,最终被灭国。



把一个不合适的人放到关键位置,这究竟是谁的错呢?

后世还有很多人为赵括开脱,说他名将之后才能很高,只是时势败英雄,造化弄人导致惨败。

但外人的评价,与他母亲的评价哪个更接近真实呢?

恐怕还是赵母吧。

就用一首诗作为我们闲聊的结束语吧:

邯郸无策信冯亭,上党须贪泽起兵。

赵括母言犹不听,当时谁肯计长平。

历史,何其轻盈,又何其沉重。

轻盈到几句话就可以一笔带过,但沉重到几千年也不能消解。



好了,如果有时间,也希望大家可以到这里参观,体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